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部分 (第1/4頁)

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餉項再不能隨時應付,尚可問耶?至道署精兵之經費,船工之賠墊,以各前任捐攤,每年須五六千兩,此職道己事,不敢嘵瀆。惟各屬情形,為全臺休慼所關,既有所見,不敢不據實直陳。為保全地方起見,非謂見好屬員,輕議紛更,喜事多言,上煩廑念也。此心無他,諒蒙涵鑑。”於是督撫議奏,歲由福建協濟,財政稍裕,而官民亦相安無事矣。

臺灣之錢,多自各省運來。舊志引《海東札記》,謂臺地多用宋錢,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號,錢質小薄,千文貫之,長不盈尺。相傳初闢時,土中掘出古錢千百甕,或雲來自粵東海舶。餘往北路,家童於笨港海泥中,得古錢數百,肉好深翠,古色奇玩。乃知從前互市,未必不取道此間,畢竟邈與世絕矣。按笨港古名北港,為宋時海舶通商之口,顏、鄭入臺,亦由此道,故府志有臺灣一名北港之言也。惜其所稱古錢,不載年號。漢歟,唐歟,將近代歟,其詳不可知已。永曆二十八年夏,延平郡王經命兵都事李德赴日本,鑄永曆錢。而日本以與鄭氏有婚姻之好,歲以寬永錢相饋。其後人多熔之,以作鐘鼎之器,至今始絕少也。當是時,海舶通商於西南洋者,絡繹於道,故錢貨多隨商務以來。而呂宋銀尤夥,是為西班牙政府所鑄,面畫王象,則臺人所稱“佛銀”者也,重六錢八分,市上貿易以此為準。

三十七年,臺灣改隸,始用清廷制錢,而納稅者以紋銀權以兩。然銀有爐火之耗,有貼水之費,凡納洋銀者,每兩例加四錢。然後以元寶解省,藏藩庫,臺有所需,乃請而發用焉。熔鑄之繁,押運之緩,奸吏上下其手,借飽私肥。而市井之流滯不計也。

初,清廷詔禁前代舊錢。諸羅知縣季麒光上書大吏,略謂:“臺灣民番雜處,家無百金之產,各社番人,不識銀等,其所買賣,不過尺布、升鹽、鬥粟、斤肉,若將舊錢驟禁,勢必野絕肩挑,市無收販,煢煢小民,實所難堪。竊思功令不得不遵,而民情不容不恤。查漳、泉等處,尚有老錢金錢,未盡革除。況臺灣兩隔重洋,實非內地可比。古者一道同風,必俟三年。今臺灣聲教雖通,而耳目未盡改觀,性情未盡孚感,又非如鄭氏之時,興販各洋,以滋其利。若一旦禁革,不特分釐出入,輕重難平,且使從前之錢,竟歸無用,民番益貧而困。敢請俯順輿情,暫行通用。新鑄之錢源源而來,則舊錢不禁而自絕矣。”已而內閣學士徐乾學亦奏言:“閩處嶺外,聽民兼用舊錢為便。”從之,乃罷其禁。

康熙二十七年,福建巡撫奏請臺灣就地鑄錢。部頒錢模,文曰“康熙通寶”,陰畫“臺”字以為別。當是時,天下殷富,各省多即山鑄錢,唯臺錢略小,每貫不及六斤,故不行於內地。商旅得錢,必降價易銀歸。鑄日多而錢日賤,銀一兩至值錢三四千,而給兵餉者,定例銀七錢三,兵民皆弗便。市上貿易,每生事。總兵殷化行屢請停鑄,當事者不從。及調鎮襄陽,入覲,力言臺錢之害。旨下福建督撫議奏。三十一年,始停鑄焉。

乾隆四年,省中以臺灣錢貴殊常,從前通用小錢,每三文僅值內地制錢二文,而番銀一兩,前易小錢一千五百文,近只八百餘文,兵民交困。議將收存黃銅器皿八萬餘斤,先於省城開鑄萬貫,盡數運往,以充搭放班兵月餉,至福建鼓鑄之處,另行籌議。翌年,巡撫王士任奏請採買滇銅二十萬斤,照鼓鑄青錢之例,添辦白鉛、黑鉛、點錫,合為四十萬斤,在省開鑄,陰畫滿文“寶福”二字,先後計鑄四萬八千餘貫,以時運至臺灣,流衍市上。而海舶自天津、寧波運入者,歲率數十萬貫,每銀一圓易錢二千。物價亦平,米一斗二百,肉一斤四十。生計豐裕,兵革不生,閩、粵之氓先後而至,拓地遠及兩鄙,其後乃稍凌夷焉。物盛而衰,固其所也。

咸豐三年,林恭之變,攻圍郡治,塘報時絕,藩餉不至,而府庫存元寶數十萬兩,滯重不易行。乃為權宜之策,召匠鼓鑄,為銀三種:曰“壽星”,曰“花籃”,曰“劍秤”,各就其形以名,重六錢八分,銀面有文如其重,又有“府庫”二字,所以別洋銀也。是為臺灣自鑄之銀。又銷舊炮鑄錢,文曰“咸豐通寶”,有值千、值百、值十三種。發資軍餉,略得支援,事後乃少用焉。

第四部分度支志(4)

八年,許開臺灣為互市。自是西人歲至,設關征稅,百貨厘金次第舉辦,入款漸多。然關稅歸福州將軍監督,統並南、廈兩口奏銷,而厘金初亦不過數萬元而已。當是時,各國貿易,各以其銀,唯香港銀為盛,重七錢二分,次為墨西哥銀,亦重七錢二分,流衍遍及內地,反奪元寶之利。

同治元年,彰化戴潮

《臺灣通靈大師對高以翔的評價》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