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4部分 (第1/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直到2005年年末,欒豐石和他的考古隊仍然呆在餘家壩。和庫區的許多考古隊一樣,在三峽大壩最高水位到來前,他們仍然在與時間賽跑。

欒豐石:原來我的分析,是那邊最有可能有,結果一挖就出來5個。

在三峽考古中,發現了一百多處巴人遺址和墓葬,但墓主遺骸大多朽殘不全,他們神秘模糊的形象來自這些青銅器。少量儲存完好的巴人遺骨來自西陵峽邊的清江支流中,復原專家為我們帶來一個3000多年前的巴人形象,至此,長江三峽中一個古老民族的面容和他們遠去的生活,在我們眼前漸漸清晰起來。

在大昌古鎮上溯數十里的大寧河谷中,一些古老的懸棺仍然停泊在險峭的絕壁上,它帶給我們的仍是一個神秘、深遠和被厚重歷史所眷顧的三峽。(編導:王影/攝影:王影 朱弈)

。 想看書來

第十五集 告別家園(1)

在三峽庫區,將有113萬人要搬離現在居住的水庫淹沒區。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這將是一次空前的人口大遷徙。

長江三峽的第一峽——瞿塘峽口,一條名叫大溪的小河,緩緩地注入長江。峽口的小山村就是大溪村,隸屬重慶市巫山縣大溪鄉。

這是農曆除夕的早晨,大溪村民在家鄉迎來了中國傳統的龍年,世界也進入了一個新的千年。

他們中的一些人,將在這一年,永遠地離開長江邊的家園。

大溪村東邊約140千米的三峽工程正在日夜施工。這是工程建設的第6個年頭,2003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到135米,隨著大壩不斷升高,大溪村民和三峽庫區的移民將要邁出遷移的腳步。

135米的水位牌,已經在山上豎立了好多年,但大溪村民的作息依舊,他們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春耕。

因為依山傍水,這裡的村民既靠山吃山,又靠水吃水。靠山,是憑著山上少量的可耕地;靠水,則是腳下的這條長江。

在大溪村土生土長的冉應福,今年49歲,15歲開始,他就在江上行船,和瞿塘峽的風浪,已經打了幾十年的交道。

冉應福的家就在江邊,大門正好對著瞿塘峽,他對自家門前的這條長江有著不可割捨的感情。冉應福是這一帶駕駛技術最好,也是最勤快、最能吃苦的船長

巫山老縣城在1994年就開始了移民搬遷,同時搬遷的,還有兩座城市和11座縣城。取代舊城的將是在長江邊上更高處的一座座新城。在三峽庫區,將有113萬人要搬離現在居住的水庫淹沒區。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這將是一次空前的人口大遷徙。

三峽大移民,1993年開始啟動,到1999年的6月,三峽庫區順利搬遷了178000人。由於峽谷裡的土地使用面積有限,就地遷移越來越困難,國務院決定自2000年開始,從重慶的三峽庫區向外省市遷移人口72000人。移民外遷,就這樣靠近了大溪村。

2000年3月5日,大溪村召開了第一次移民動員會。

黃德森(大溪鄉移民辦主任): 這次赴安徽搞外遷試點,由中央統一下達計劃指標到重慶市和安徽省,由兩地省市人民政府共同制定,關於外遷方面的一些政策和原則,具體來說就是落實到縣人民政府來統一組織辦理。

春節後的22天,鄉里分管移民的幹部,在大溪村召開了第一次移民外遷動員會。此時,對許多大溪人而言,他們從來沒有想過移民會離自己這麼近,也沒有遠走他鄉的精神準備。

黃德森:房屋及附屬裝置補償費、過渡期生活補償費、搬運費、零星果木補償費,屬於移民個人所有,由鄉人民政府直接撥付給移民本人,這個我們統稱為生活安置費。

2003年三峽庫區二期蓄水以後,大溪村多半個村子都會被淹沒。大溪鄉將有3800人遠走他鄉,成為外遷移民,他們把有限的土地留給了家鄉的父老鄉親。根據國務院的規劃,大溪鄉2000年第一批外遷的村民人數是200人,將統一遷移到長江下游的安徽省。

2000年3月6日 ,大溪村召開第二次移民動員會。

黃德森:為什麼要外遷安徽省?安徽省那個地方到底情形怎麼樣?基本情況怎麼樣?利用今天這個院壩會,給大家做一個簡要的介紹,並把有些工作程式在這裡也向大家講明白,講清楚,便於大家心中有數。

一連幾天,鄉幹部向村民們詳細介紹了安徽的基本情況和有關移民的相關政策。對村民來說,移民不

《再說長江三峽》 第1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