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分數。 (第1/2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韓爌,五十四分,畢自嚴則以七十六分傲視群雄,徐光啟緊隨其後,六十八分。
鄒元標四十三分略顯遜色,而周應秋則以七十一分穩坐前列。
選擇題、判斷題、應用題如行雲流水般批閱完畢,眾臣成績頃刻間揭曉。
‘孫如遊,五十七分。’……大堂之內,群臣儼然鵪鶉,靜待小太監一一唱名報分。
高分者如周應秋、畢自嚴,自是雲淡風輕;而韓爌、鄒元標之輩,則面露凝重,同為進士,何以他人能獨佔鰲頭,自己卻黯然失色,實乃有損聖眷。
‘韓輔,分數稍遜。’皇帝輕語,韓爌俯首,謙言慚愧,自陳律令算術非其所長。‘然政科亦未見佳。’
皇帝再詢,韓爌語塞,師爺不在,諸多難題難以應對。周應秋適時解圍,贊其文采飛揚,皇帝頷首,心中瞭然——文采雖佳,行政經驗尚淺。
談及國事,朱由校憂心忡忡,官吏匱乏,周應秋提議開恩科,然遠水解不了近渴。皇帝憶及太祖遺訓,心生妙計,欲效法先賢,令國子監太學生下基層,地方官員上調京城,以解燃眉之急。然太學生能力未知,恐擾地方安寧,幸得周應秋獻上《到任須知》,方得安心。
‘周卿此舉,實為朕解圍。’皇帝嘉許,周應秋謙遜以對,言為君分憂乃臣子本分。皇帝遂以《到任須知》為藍本,出題選拔太學生,以補官缺。此議一出,群臣面面相覷,兩難之間,既恐違制,又懼缺官之患。
韓爌進言,擔憂太學生未及科舉,難以應對試題。畢自嚴反駁,言試題不難,熟讀經書即可應對。孫如遊則慮及改制之嫌,恐引朝野動盪。周應秋再陳利害,言此舉實為選吏而非改制,且所選之人多赴地方,不致引起軒然大波。
一番辯論,朝堂之上,智慧與權謀交織,最終,皇帝定奪,一場別開生面的選官大戲。\"
“然也。”朱由校聞言,頷首以示贊同,周應秋之言頗合其意。
“卿何以知朕無改制之心?”他輕啟朱唇,反問中帶著幾分玩味。
誠然,科舉改制之事,尚需時日,不可操之過急,唯有循序漸進,方能穩中求進,猶如日進一寸,功不唐捐。
“陛下,臣有諫言。”大理寺卿鄒元標適時挺身而出,語帶懇切,“選官之途,或可廣開才路,以彰陛下仁德廣被。”
“哦?卿有何高見?”
“我朝兩京並立,若國子監開科取士,南京國子監豈能置身事外?”鄒元標言之鑿鑿。
“南京國子監……”朱由校聞言,面色微沉,宛如寒霜覆面,“南直隸稅賦不充,怠慢國事,朕何須對其施以恩澤?”言罷,他似孩童置氣,一甩袖袍,決斷道:“此次科舉,僅限於順天府國子監,十日後開考,朕將親擬試題,以示恩科。”
“陛下英明!”周應秋率先跪拜,畢自嚴、李汝華等人緊隨其後,心中暗自竊喜,此舉無疑為兩部輸送了新鮮血液。
眾人見風向已定,誰敢再言反對?太學生們更是翹首以盼,唯恐錯失此等良機,招致非議乃至不測。
朱由校揮手遣散眾人,轉身埋首於書卷之中,精心籌備第二套試題。至於試題外流之虞,他心中自有計較——此乃試金石,意在讓太學生有所準備,亦無洩密之憂。
“速命內務府選派雕版師傅,籌備試卷印刷事宜。”朱由校兩時辰後,試卷已成,密封於布袋之中,紅線束口,吩咐道。
儘管活字印刷術早已問世,然銅製活字印刷質量仍顯不足,雕版印刷則以其質量與速度勝出,雖耗時稍長,卻物有所值。
恩科之事,迅速傳遍京城,伴隨而來的還有朱由校對南直隸的嚴厲評價。一時間,京城沸沸揚揚,南直隸籍官員更是如坐針氈,紛紛上書辯解,更有甚者,指責此舉有挑動南北對立之嫌。
朱由校對此置若罔聞,留中不發,心中暗忖:南北之事,爾等豈不自知?北京國子監亦不乏南直隸才俊,只是數量稍遜罷了。
此刻,他耳畔迴盪的是石景山新建廠區的打鐵聲,與魏忠賢、劉時敏等人漫步其間,視察著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
“西山廠情形如何?”
“回陛下,有東廠監督,礦工薪資亦足,局勢已穩。現正招募工匠,構建工房。”劉賀稟報詳盡,言語間透露出對未來的憧憬。
\"銀兩充裕否?\"朱由校漫步於新購的地主府邸,旋身向趙爽輕詢,言語間透露出帝王風範。
\"若不足,朕自當再賜。\"
趙爽躬身,
《盤點大明兩個大帝》 第35章 分數。(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