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衛所制。 (第1/2頁)
kk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隨著龍袍一揮,“天下之事,皆系陛下聖裁”,大殿之內,瞬息歸於寂靜。
旋即,內閣首輔韓爌挺身而出,擲地有聲道:“陛下乃九五之尊,金口玉言,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當為萬民之表率。”
他引經據典,“《尚書》有云:‘諄信明義,崇德報功’,陛下宜深思熟慮,方能垂拱而治。”
言罷,輕拭額間微汗,懇切道:“望陛下三思。”
緊接著,吏部尚書孫如遊亦步亦趨,進言道:“大明基業,歷經兩百餘載春秋,官制局紛擾,科舉選拔本為育才之途,若輕易更張,恐寒士子之心,動搖國本。”
他抬眼窺視龍顏,謹慎言明:“朝中棟樑多出自科舉,若驟變取士之道,恐科舉之制日衰,動搖國朝人才根基。”
朱由校聞此,眉頭微蹙,官吏合流與科舉改制,乃其心中籌謀已久之大事。
他目光掃過周應秋、畢自嚴等臣子,詢問道:“卿等以為如何?”
周應秋應聲而出,字斟句酌:“官吏合流,臣以為可行。
朝中不乏浮誇之輩,若能引地方幹練之吏入朝,必能整肅綱紀,使政務清明。”
話鋒一轉,“然科舉取吏,臣竊以為不可。
小吏任免,乃知縣治縣之要,動之則縣政不穩,地方秩序難安。”
畢自嚴緊隨其後,拱手贊同:“周尚書所言極是。
古語云:‘小鬼難纏’,小吏雖微,卻與地方盤根錯節,乃政令通達之關鍵。
若將其任免權上收,恐使地方官府政令難行。”
朱由校聽後,頷首讚許,心中暗忖:明朝官制確有精簡必要,然地方穩定亦不容忽視。
後世公務員考試之分,亦是對此權力平衡之精妙設計。
最終,他輕敲桌案,慨嘆道:“科舉取吏之事,確是朕操之過急,未及深思。卿等所言,皆為肺腑之語,朕當銘記。”
言罷,殿上群臣皆呼:“陛下聖明!”
聞皇帝撤回科舉取吏之議,眾人心中大石落地,如釋重負。
此事非同小可,堂中諸官,皆進士及第之身,若真以科舉再選吏員,遣赴地方,豈非自毀長城,顏面盡失,歸家恐無顏以對列祖列宗。
“官吏合流之事,既已塵埃落定。”
朱由校適時發聲,語畢,又連發數旨:“內閣速傳,各地呈交吏員名冊、庫檔,吏部精挑官員;內閣領銜,重鑄吏治品階。”
“臣領旨。”周應秋應聲而出,韓爌無奈隨後,心中卻泛起漣漪:科舉取吏既已作罷,官吏合流何以輕易過關?
轉念一想,言多必失,遂緘口不言。
“陛下,臣尚有一事奏稟。”韓爌躬身再啟,談及京營之事:“我朝慣例,京營由勳貴總督,輔以文臣協理。今黃嘉善已去,臣請陛下慎選賢能,輔佐英國公。”
“協理京營?”朱由校聞言色變,拍案而起,斥道:“統兵乃武將之責,文官安敢染指!”更言太祖、成祖之時,並無此例,直指嘉靖年間因時勢所設,今卻成冗贅。
孫如遊急解其惑,朱由校冷笑回應,歷數京營之弊,七萬大軍僅餘九千可用,諷刺文官百年“協理”之果。言及趙宋以文馭武之禍,誓守大明文武分治之則,令眾人謹記,文武各安其位,不得僭越。
“臣等謹遵聖訓。”眾人俯首,心照不宣,大明雖鄙趙宋,卻也漸染其風,只是無人敢言。
朱由校端坐龍椅,品茗沉思,官吏合流水到渠成,唯科舉取吏之事,令他猶豫不決。是否真該就此放手,尚待斟酌。
輕啟朱唇,朱由校悠然放下茶盞,科舉之事暫置一旁,目光掃過殿上群臣,緩緩道:“朕欲論及今朝之要務,乃四方衛所之況。”
“回溯永樂遺風,衛所沃土漸失,軍餉難以為繼,國庫頻出白銀以濟,然國帑亦有枯竭之時,遂又及於內庫之藏。”
“薩爾滸一役,遼東烽火連天,軍餉三徵,內庫亦傾囊相助。然內庫之泉,終非不竭之源,有朝一日,恐難維繫。”
“昔李唐府兵制崩,安史之亂起;今我大明衛所之弊,遼東之亂現。”
“朕意改革衛所之制,諸位卿家,可有良策以教朕乎?”
言罷,朱由校之意,昭然若揭。
“此……”群臣聞言,面面相覷,皆感棘手。
“臣有本啟奏!”適時,畢自嚴挺身而出,此公曾歷山西,深知民生疾苦,於朝堂之上,其言尤重。
“大明衛所之制
《盤點大明兩個大帝》 第59章 衛所制。(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