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豐收 (第1/3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金秋,桑乾河岸的黍米熟了。
桑乾河,發源於管涔山,橫貫朔州、雲州、蔚州,是佑國軍境內的第一大河,也是佑國軍最主要的糧食產地。
大唐開元時期,桑乾河兩岸開墾良田五百萬畝,沿途民戶高達二十萬戶、百萬丁口,歷來是河東北境三州的主要糧餉、兵員來源。
不過安史之亂後,又迭逢藩鎮割據、契丹南下、契丹後唐拉鋸戰等戰亂,桑乾河流域人口銳減,至後唐明宗在位時才稍稍恢復了生氣,李從珂在位時只有戶口兩萬餘,丁口不到十萬,幾百萬畝良田白白地荒廢了。
李晟基掌管三州之後,以三成的稅賦大肆招攬流民以及幽州、河東的民戶,組織疏浚了故唐時期的水渠和堰塘,至後唐清泰五年秋桑乾河兩岸的民戶已恢復到民戶四萬戶,丁口近三十萬,恢復耕作的良田近兩百萬畝。
朔州馬邑縣臨近桑乾河有一個大村子,名叫尉遲堡,隋朝時期叫高陽村,後來這裡出了大唐名將尉遲恭,便改名尉遲村,唐末戰亂時又在村子周圍興建了土圍子,時人便改稱尉遲堡。
歷經滄桑,天下初定,尉遲堡的土圍子並沒有拆掉,由於朔州境內石材豐富,稍稍安定之後,土圍子又變成了石圍子,再用上節度使大人奇思妙想製作的“水泥”之後,尉遲堡變得更加牢固。
尉遲堡原來只有戶口五十、丁口三百,李晟基來雲州之後的一年多時間,已經變成戶口兩百,丁口上千,將偌大的尉遲堡撐得滿滿的,而尉遲堡民戶耕種的良田接近一萬畝。
時值清晨,張老漢坐在田埂上,看著自家連成一片的一百畝“大田”心裡高興地樂開了花。
託節度使大人的福,今年雖然是一個少雨的旱年,不過在水渠和堰塘的灌溉下,自家八十畝黍米、二十畝粟米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看著金燦燦、沉甸甸的黍米、粟米,張老漢不禁想到了前幾年在平定縣時自己朝不保夕、東躲西藏的日子,好不容易拾掇了十幾畝地,大部分收穫需要上繳不說,收穫的時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河東的騎兵、縣城的衙役、團練、山上的土匪都虎視眈眈,最後落在自己嘴裡的屈指可數。
幸好新來的刺史大人改變了這種局面,收穫時沒有人虎視眈眈了,收穫時說是四成的糧稅就是四成,自己運到縣城的還可減免一部分。
天下哪有這麼好的官府?一開始張老漢不敢多種,只種了額定的一半,即二十五畝,怕多勞少得不划算,結果其他的人都按照官府劃定的田地種滿了五十畝,張老漢當時還在暗自得意,還嘲笑其他人:“到時候有你們哭的時候!”
結果到收穫的時候他就傻眼了,四成的糧稅一分也沒多收,刺史大人還安排士兵下來幫著搶收,糧稅也不用自己吭哧吭哧跋涉幾十里路交到縣裡,而是由平定州刺史府下轄的什麼“轉運署”直接上門用馬車拉走。
看著別人喜滋滋的將糧食裝進自己的糧倉,張老漢後悔不迭,連續幾天也被自家婆姨數落得抬不起頭來。
自那以後,只要是李大人釋出的政令,張老漢絕對是第一個響應。
這不,在李大人榮升雲州號召三縣的農戶北上時,張老漢是平定縣第一個響應的,由於他家還有一個兒子在佑國軍當兵,一個兒子在工坊被評上了二等“技工”,家裡被安排到尉遲堡後還多分了五十畝地,還是連在一起的“上地”。
本來他還發愁一百畝土地自家忙不過來——到尉遲堡後自家只有自己和老伴、三兒子、大兒媳、三兒媳五個人,還有幾個不到十歲的娃兒,一百畝地啊,自家從來沒有侍弄過這麼多的田地。
不過莊戶人家別的都怕,最不怕的就是辛苦,正當他全家準備起早貪黑大幹一場時,堡長——一個佑國軍退伍計程車兵過來了,還帶著兩頭牛、二十個堡裡的青壯,說什麼幫著他耕種,他家這幾天管吃就行了。
張老漢大喜過望,吃算什麼,他家這幾年在平定州年年豐收,很是積攢了一些糧食,結果在堡長和青壯的幫助下三天就忙完了春耕,忙完後自家老三也被堡長帶走了,說是要幫助其他人家耕種,張老漢自然答應,還讓三媳婦跟著幫忙。
堡裡還有負責刑獄、糧稅、鄉兵的三名副堡長以及下面的錄事多人,除了堡長、副堡長是縣裡編造在冊的“官吏”,其它人都是兼職的,不過每年可減免一定程度的糧稅,各自帶著堡裡的青壯挨家挨戶幫著種地,結果不到二十天,全堡一萬畝田地全部種完了,不過接下來田地的打理就需要各家各戶自己費心了。
這也是應有之意,張老漢一家自
《漠唐國際酒店》 第一百零八章 豐收(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