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一十一章 工商 (第1/2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同東南角,濃煙滾滾。

現在大同的人口已經恢復到鼎盛時期的一半了,有近十萬人居住在此,其中士兵、匠戶、商戶及其家屬就佔了大半。

十萬人中,東南角的作坊區就佔了近一半,其中各類工匠高達一萬五千人,家屬三萬多人。

東南區的作坊中,現在已經形成了冶煉坊、鐵坊、銅坊、銀坊、木坊、皮坊、製衣坊等大小作坊三十餘處。

工匠中,冶鐵的工匠近兩千人,打鐵的工匠五千餘人,冶銅、銀的工匠近五百人,銅匠、銀匠也近五百餘人,木匠一千餘人,皮匠五百餘人,製衣坊四千五百餘人。

雲、蔚、朔三州的煤炭、鐵、耐火泥豐富,大同更是後世的煤都,李晟基沒有理由繼續讓冶鐵的工匠用樹木來冶煉。

高爐、平爐的技術他不懂,但他卻懂得用焦碳來冶鐵能提高鐵料的質量,有了水泥、耐火泥,砌爐子、燒製焦碳都無往而不利,摸索若干次後,用焦碳煉出來的鐵料的質量確實與以前相比大有提升,連專司冶鐵的、原平定州的老冶戶也讚不絕口。

冶煉出來的鐵料有一半能用來打製各式兵器,這在當世也算得上獨一份了,剩餘的鐵料打製各種民用品,質量也比其它地區的強上許多,現在已經成了佑國軍的一大賺錢產品。

靈丘的銅礦、銀礦在大唐時就已經開採了,五代時一度中斷了,後唐剛剛恢復,李晟基接手後便毫不客氣地納入自家的作坊體系,擴大了採礦量,但每年上繳洛陽的銅料、粗銀卻一分也沒少。

工坊裡,凡是能分拆的步驟全部分開,最後再組裝,不過佑國軍現在用的全部是冷兵器,刀、槍等拆分的有限,不過弓弩、甲冑、衣被等卻可以拆分成很多部分,製作效率大大高於當世的平均水平。

目前佑國軍將所有的匠戶,包括製衣坊的女工在內按照軍隊的軍銜分成幾等,大部分工匠按照“列兵”的待遇發放薪餉,一開始都是“列兵”,每半年,經過李晟基新設的各類工匠“委員會”綜合評定後,可以上調到“下士”、“中士”、“上士”,再過半年,“上士”可以評到“少尉”,目前尚未進行評定。

“委員會”的幾人都是各行各業中公認的“高手”,自動進入“尉”的級別,並享受“尉”的待遇,個別特別突出的,甚至可以進入“校”的級別。

這就很厲害了,五代十國雖說綱常混亂,不像大唐、大宋那樣重視讀書人,但士農工商的順序還是基本遵循的。

現在連大字不識一個的普通工匠都進入“士”、“尉”的行列,怎能不使全體工匠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不過這些冶鐵的、制弩的工匠見他們一向瞧不上的製衣女工也做上了“士”,這氣就有些不順了,女的也能做“士”?

不過李晟基也說了,“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你等的家屬,一門幾士,還有甚好說?”

大多數人只是掙口飯吃,哪兒管得了這麼多,少數老古董揪著不放的,被李晟基一句“要不滾蛋,要不老老實實待著”就頂回去了,不過還真有幾戶認為李晟基治下“道德敗壞”搬走的,除了冶鐵的、制弩的,李晟基也不阻攔。

大多數匠戶每家至少有兩人在作坊做工,按照佑國軍薪餉最低的“列兵”每月薪餉八串錢計算,兩人就是十六串,如果自家婆娘、媳婦還在製衣坊做工,加起來就是二十四串。

二十四串,在大同可購買黍米近三石,足夠一家人吃了,多餘的再買柴米油鹽,日子過得安安穩穩,夫復何求?

至於布料,大同處於河東北部,出產的麻布不多,絲綢就更少了,不過到年底時,佑國軍會集中採購一批作為“福利”發給工匠們。

所以,佑國軍的匠戶,房子是免費的、吃穿用度不愁,富裕算不上,但與後唐其它地方相比,那可是強太多了。

現在佑國軍主要的作坊全部設定在大同,其它地方基本上是作為原料產地來對待的,除了少數個體工匠外,基本上沒有大的作坊了。

大同城南,還有兩處大型磚瓦作坊、石材作坊,這兩處則是佑國軍和幾個匠戶共有的產業,雙方各佔一半股份。

大同附近盛產適合製作磚瓦的泥土、豐富的石材,加上朔州的黑色花崗石、紅色花崗石還是朝廷的貢品,磚瓦、石料行業在當時比較發達,佑國軍想全部“國有”既不合適,也不現實。

最後李晟基幹脆採取合股經營的模式,李晟基提供土地、運輸及一部分啟動資金,作坊自己出人工薪餉,除了供給佑國軍修建城池、關防外,其它銷給民用的產

《漠唐國際酒店》 第一百一十一章 工商(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