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三十章 戰與和 (第1/3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李晟基帶著忠義都與橫刀都到了。

第三天,歐陽浩帶著呂琦也到了。

聽說李彝景大軍犯鏡,被佑國軍擊退後,呂琦心裡已經知道李晟基是絕對不會將宥州讓出來的。

不過皇命難違,他還是試著說服李晟基。

“代王,現在大唐四面為敵,好不容易將党項族羈縻在定難軍,此戰過後,我怕彰武以北無寧日矣”

“那以大人之見?”,李晟基好整以暇。

“不如讓出宥州,宥州之地多為荒漠、草場,不宜於農耕”

“再者,雖為一州,實則與一縣也相差彷彿,以前定宥州時,無非是將在宥州附近遊牧的各個部落視為一縣,讓出來與大王損傷甚微,卻又羈縻住彼等遊牧部族,從朝廷來看,豈不兩全其美?”

李晟基一聽,暗忖真是書生意氣。

“中丞可知李彝超事?”,李晟基反問道。

李晟基所說的李彝超,即現任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的弟弟,上一任定難軍節度使。

後唐李嗣源時代,河西諸鎮都說李彝殷之父李仁福暗通契丹,朝廷怕他和契丹聯合用兵,併吞河右之地,南向侵掠關中,一直在暗中籌劃。

李仁福去世後,李嗣源任用他的兒子李彝超為彰武留後,調遷彰武節度使安從進為定難留後,又怕李彝超拒不赴任,同時命令靜塞節度使藥彥稠帶兵五萬人,由宮苑使安重益為監軍,護送安從進赴鎮所上任。

之後,彝超上表奏稱:“奉詔授延州留後,已迎受恩命,緣三軍百姓擁隔,未放赴任”,明宗下詔派閣門使蘇繼彥前去夏州催促他。

李彝超拒不奉詔,派遣自己的兄弟把守青嶺門,聚集境內党項諸部以自救。趁藥彥稠大軍剛進蘆關立足未穩之時,李彝超派党項兵抄掠官軍糧運及攻城器具,後唐軍被迫從蘆關退守金明。

當年五月,安從進領軍至夏州城下,但李彝超仍然拒不接受朝廷的調令。安從進無奈只有下令猛攻夏州。夏州的城垣本是赫連勃勃所築,堅如鐵石,鑿不能入。又有党項幾萬騎兵在四野流動,搶掠糧食財物,致使官軍不能進行收糧、運糧。山路又艱險狹小,關中百姓運輸一斗米、一捆柴草,要費錢數貫,民間困若竭盡,無力供應。

七月,李彝超、李彝殷兄弟登上城垣對安從進說:“夏州很貧窮,沒有珍寶積畜可以充當對朝廷的貢品和財賦,只是因為祖父、父親世代據守此地,不想把它丟失了。這個小小孤城,戰勝它也不足以宣揚威武,何必這樣麻煩國家勞師費財!請您上表把情況報告朝廷,如果朝廷能准許我們自新,或者派遣我們去征伐異邦,我願意去打先鋒。”

李嗣源聽說夏州傳回來的戰報後,明白夏州城確實難以攻下,無奈命令安從進帶兵返回。

從此,夏州疏遠後唐朝廷,每逢有人叛變(比如石敬瑭等),必然暗中與之通連勾結,來達到要求賄賂遺贈的目的。

呂琦聽了沉默不語。

李晟基又問道:“平定黃巢之亂,誰居功最偉?”

呂琦不知道他是何意,便說道:“自然是二李,其中尤以河東李氏為甚”

平定黃巢之亂,李克用的沙陀兵、拓跋思恭(李思恭)的党項兵都有功,但李克用的功勞無疑最大,封到河東後,大唐但有所命,無不恭敬積極以對,而拓跋思恭的後代卻常常挾兵自重,沒有好處他們是不會出兵的,一旦有禍亂,他們則周旋於朝廷與叛亂者之間渾水摸魚,獲取好處。

更過分的是,歷任定難軍節度使都將隴右的党項人引到關內為己任,目前除了定難軍有大量的党項人,在原州(今固原縣)、慶州(今環縣)、延州(今延安市)一帶也有不少的党項人存在,特別是延州、慶州一帶的野利部,號稱六部,李彝殷很容易就可以鼓動他們叛亂,招兵的時候再招募上萬騎也綽綽有餘。

目前定難軍的正規軍只有兩萬人左右,但如果他們將所有党項牧民動員起來,僅在定難軍、彰武軍就可以再增加三萬左右的騎兵,這也是後唐政府遲遲不敢惹惱定難軍的原因,一直到後周建立時郭威也是望洋興嘆。

不過既然李晟基來到這個世上了,就不能再讓狡猾的党項人再得逞了,佔領大草原只是第一步。

等李晟基將這番話說出來了(其實他也不知曉這些,但薛文遇知道啊,上次去洛陽他還專門向薛文遇請教了這一點),呂琦沉吟半響才說:“以王爺之見,該如何處之?”

李晟基答道:“兩次作戰的俘虜我佑國軍可以放回去,不過馬匹得

《漠唐國際酒店》 第一百三十章 戰與和(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