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大遷徙(2) (第1/2頁)
龍吟森森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同薛延陀部一樣,代州的遷徙也開始了,經過元豐等人的努力,代州八千餘戶有近七千戶願意跟著燕王去河套一帶。
七千戶,三萬多人,農戶可不像薛延陀部那樣行囊簡單,農具、糧食、被褥,少的至少需要一輛大車,多的兩輛也不夠。
燕軍轉運司下面三千輛大車全部出動,一個縣一個縣地幫著搬運。
搬執行動是從最遠的五臺縣開始的。
五臺縣楊溝村的楊萬福一家有六口人,祖孫三代都在,家裡還有二十畝薄田,有兩間茅房,後山上還有幾十棵板栗樹,還養著十幾只羊,按說像他這樣的人家完全可以不搬。
不過楊萬福去過朔州,他的妹妹嫁在那裡,妹妹家裡的情況他一清二楚。他家裡二十畝薄田全是旱地,每年能打十五斛糧食就不錯了,其中一半還要上繳給河東,這樣家裡就只剩下七斛半了,也就是八百斤,一家六口人,一天至少要六斤糧食,一百天就要六百斤,也就是說,他家一年有大部分時間處於缺糧的狀況。
另外的糧食怎麼辦呢,一個是賣羊,然後到縣城買糧,代北之地,糧少羊多,糧價還高過羊價,十幾只羊看著很多,勉強能彌補一百天左右時間的糧缺。
第二個是減少日常糧食的消耗,多摻雜一些山野菜,加上板栗,勉勉強強熬過一年。
可他妹妹家也是六口人,五十畝地,全是上好的水澆地,每年能產五十斛糧食,上繳給佑國軍只有三成,自己還有三十五斛,六口人一年最多兩千斤糧食,還可以省下一千多斤,而佑國軍每年都按照一貫一斛的平價收購餘糧,他妹妹家每年賣掉五百斤,就可得錢五貫。
別小看五貫錢,佑國軍的普通鹽價與糧價相差彷彿,五貫錢可以購買五百斤食鹽,當然了,尋常人家也不需要用這許多,麻布也是一貫一匹,而一匹布足夠一家人用了,家裡稍微寬裕些的,還可以用兩貫一匹購買佑國軍自產的白布,剩餘的三貫多錢,日常零用也夠了。
另外,佑國軍下轄的農戶每年有許多外出務工的機會,若是和自己有關的,比如興修水利,當然是沒有工錢的,不過修建城牆,石材作坊、水泥作坊、磚瓦作坊、炮仗局每年都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人工,農戶們在農閒時去這些作坊幫工或者去山上找石頭,扒拉糞坑,都可以換來不少銅錢。
這樣一來,農戶家裡就很寬裕了,如果家裡還有當兵的、在大同做匠人的,那就更寬裕了,他外甥就在大同鐵坊做事,每年可淨賺八貫的工錢,一家子一年上頭有超過十貫的盈餘,這在以前簡直不敢想象。
楊萬福這幾年幸虧有妹妹的接濟,否則也是朝不保夕。
自燕軍拿下代州後,楊萬福就天天盼著什麼時候燕軍的官員到位,最後一打聽,朝廷不準備將代州交給燕軍管轄,當時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楊萬福萬念俱灰,難過得三天沒吃一口飯。
所以,一聽說燕軍要將代州的農戶遷到河套一帶,楊萬福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怕什麼?聽說遼國的西院大王都被燕王活捉了,再說了,燕王自出道以來,聽說還沒有敗過。
楊萬福帶領全家人給自己爹孃上了墳,回到自家小院,燕軍轉運司的人已經到了,由於他家的東西多,轉運司派了兩輛大車,看著自家的東西一件件搬到大車上,楊萬福突然有些哽咽,故土難離啊,畢竟是自己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
等全家人都上了大車,楊萬福卻揮揮手讓他們先走,他想自己再走一走這山路……
五臺縣中,像楊萬福這樣的稅戶其實還過得去,不過也不到三成,其餘七成全部都是營田戶,也就是以前不是五臺縣的人,縣府將田地分給他們,但土地的所有權還是縣府的,他們也就是縣府的佃戶,每年要上繳七成的糧獲。
七成啊,這些人這些年能活下來絕對是一個奇蹟,多虧了千百年來中國老百姓忍辱負重、勤快節儉的傳統,饒是如此,每年五臺縣都有餓死的人。
一聽說燕軍準備讓他們搬到河套地,全部七成的營田戶都毫不猶豫的同意了。
不過也有沒走的,一部分是河東官府的關係戶,當地的地主,一部分是五臺縣的關係戶,自然不想背井離鄉,他們想著,等別人都搬走了,我等不就可以佔有更多的田地?
楊溝村的楊俊才就是這樣想的,他是楊溝村唯一的地主,家裡有一個在五臺縣做主簿的堂兄,在堂兄的照拂下,楊溝村最好的三百畝上田都被他劃拉到自己手裡了,等這些窮棒子一走,自己又可以奪得幾百畝良田。
不過他現在面臨著一個最現實的問
《漠唐國際酒店》 第一百九十章 大遷徙(2)(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