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重逢 (第1/2頁)
冬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們在第二天中午到達目的地。
面前有兩座沙丘,坡度小且起伏不大,大概十米高,橫亙在眼前。
奎尼?艾沙停下來,告訴我們越過右邊的那座,就可以看到依提孜力克,而翻過正前方這座,就是我們要找的地方了。
因為他也沒來過,在和我們反覆比對過地圖,又用電子系統定位後,終於確定這座沙丘後方,就是我們要找的蘇萊曼綠洲,至於那裡有沒有我們想要的,他不敢保證,甚至說,經過常年的風蝕日曬,也許只是一片普通的黃沙。
出於好心,他又領著駝隊帶我們登上沙丘頂。
當我們登上頂端,蘇萊曼綠洲的殘骸盡收眼底,一覽無餘。
偌大的蘇萊曼早已失去生機和原本代表生命的綠意,水源乾涸後,在風沙的侵襲下,土壤漸漸沙化,最終風乾成一片灰黑色的戈壁,垂死侵佔著大塊土地。
放眼眺望,在死去的綠洲中央,終於發現我們日夜追尋的身影--羅力木遺蹟。
四方形的建築區殘骸,如風燭殘年的老人,面黃肌瘦,在莽荒的天地間垂死掙扎。
這個國家,只有一座城大小,城中的房屋建築大部分已倒塌,顯得破敗不堪,每一間都只剩一兩面剝落的殘牆。
在城外圍,大大小小無規則地矗立著幾十根參天的黃石柱。
這些石柱高五六米左右,粗細不一,大的直徑一米,小的也就一抱大小。每一根從頭到尾爬滿環形的凹印,粗糙不平。
令人稱奇的是,這些柱子腳下,用拳頭大的石塊和石頭碎片圍成一個個均勻且規則的圓圈,看上去像人為的痕跡。
莫不是幾百年前的古人用來祭祀的法陣?
又或是擺出一些特殊的符號在向外人預示著什麼?
正在我瞎想時,孟琬指著那些石圈,給出了答案。
“那些石柱下的圓形,是石柱常年風化,由於熱脹冷縮,碎片脫落形成的,並不是人為留下的。”
眾人頻頻點頭,連陳教授也忍不住誇讚她見識多,功課足。
從頂部俯瞰,殘破的格局依稀可以看出曾經橫縱整齊寬敞的街道,城中心有一座巨型露天建築,梯形的底座,前窄後寬,目測佔地約一百平米,拔地而起,大概也有八九米高。
巨石砌成的臺階由下而上寬度漸窄。頂層是一方寬敞的平臺,中間還起著一座四方的石臺。
整個看上去,這應該是羅力木用來祭祀的場所了。
因為巫師的地位最高,所以這座建築位於正中央無可厚非。
這時,陳教授和他的學生們顧不上激動,紛紛拿出專業儀器,在高處開始了對羅力木整體格局的測繪加記錄。
彭齊生一邊拿筆匆忙地記錄資料,一邊問到:
“陳教授,一般的古代文明都擁有占星技術,也有專門的占星臺觀測星象,會不會,那個城中央的巨臺也有這個功能呢?”
陳教授點點頭:
“也有道理的哎,不過嘛,沒有事實支援的推斷,再合理也立不住腳的哎。
咱們這就下去看看。”
為了區分位置,一般會給建築群暫時命名,比如,中央那個最顯眼的石臺,即為一號建築。
剩下的雖沒有明顯與眾不同的,但也可以根據遺蹟的完整程度命名,最東邊那棟完整的房屋稱為二號建築,諸如此種,確定完建築座標後,才進行下一步。
觀測採集結束,陳教授佈置了下一階段任務。
進入羅力木遺蹟,考察房屋種類功能,並以此的複雜程度來判斷當時的文明程度。
當然,具體怎麼實施,我就不得而知了,畢竟這是專業人員的工作。
而我的任務,只是尋找超自然現象。
剛踏上這片乾涸的綠洲,如同走在木板上一樣,好像地面以下被架空,踩上去“嘭嘭”作響。
我跟隨在隊尾,緩緩進入城內。
從大部分的殘舊建築來看,牆體厚重,用西瓜大的黃泥磚砌成。
街道也由黃石板鋪成,雖然早已佈滿半指厚的塵沙,每踩上去便留下一個鮮明的腳印。
街道南北走向,房屋也是坐北朝南,沒有院子。
發掘工作交給陳教授一行人。
我只是漫無目的地閒逛,只要不脫離隊伍就行。
現在並沒有風,四周只是一片寂靜,只有我們沉悶嘈雜的腳步聲和細微的交談。
當隊伍行進到城鎮角落時,我看膩
《戶外直播間風景》 第22章 重逢(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