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19章 通敵案(下) (第1/2頁)

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回稟陛下,\"不知過了多久,內閣首輔方從哲略有些疲憊的聲音於暖閣內幽幽響起:\"茲事體大,張家口堡城中晉商當盡皆斬首,以儆效尤。\"

\"巡撫解經邦雖任職不久,但不辨真相,聽信讒言,負有失察之責,當去職;涉事兵備道及軍中將校均交由三法司,依法處置。\"

這樁沸沸揚揚的\"通敵案\",不僅起源於京師勳貴,甚至還波及到了宗室藩王,其中還有無數官員涉事其中,追查起來難度極大。

畢竟依著錦衣衛提供的證詞來看,張家口堡以範永鬥為首的晉商們,早在朝廷尚未與蒙古土默特部達成\"隆慶和議\",正式設定\"互市\"之前,便開始與塞外蒙古部落眉來眼去,私下兜售糧草物資。

這場時間線跨越數十年的\"通敵案\"若是嚴格追查,只怕規模和影響絲毫不亞於國朝初年的\"洪武三大案\"。

但如今的大明已然不復巔峰,外有遼鎮建奴虎視眈眈,內有流民百姓苦不堪言。

此等情況下,朝廷實在沒有精力,也沒有能力去嚴格審理這場駭人聽聞的\"通敵案\"。

聽聞內閣首輔方從哲雖是言辭灼灼,但話裡話外並沒有\"趕盡殺絕\"的意思,吏部天官周嘉謨便是輕輕頷首,渾濁的眸子中湧現一抹柔和。

萬曆年間黨爭四起,但張家口堡的晉商們依然能夠\"瞞天過海\"的向蒙古韃子走私糧草,足以印證這件事背後牽扯到的關係有多錯綜複雜。

在某些時候,適可而止反倒是最為恰當的解決方式。

\"就這麼辦吧。\"簡單思考過後,案牘後過後的朱由校便是輕輕頷首,清瘦的臉頰上隱隱湧現了一抹憤慨。

很顯然,他知曉如此草率的結案,定會產生不少漏網之魚,但考慮到好不容易才趨近穩定的朝局,首輔的建議已然是最為妥當之舉。

\"回稟陛下,\"就在乾清宮暖閣冷凝氣氛迅速緩解的時候,平日裡沉默寡言的戶部尚書李汝華卻是出其不意的緩緩起身。

瞧其搖搖欲墜的模樣,一旁的兵部尚書王在晉趕忙伸手攙扶。

朝著王在晉點頭示意之後,戶部尚書李汝華便在暖閣內諸多臣工若有所思的眼神中緩緩開口:\"張家口堡晉商通敵賣國,罪大惡極,此乃錦衣衛欽辦的大案,老臣本不該多言..\"

\"但如今我大明財政枯竭,遼鎮軍費連年增長,河南陝西等地天災頻出,太倉庫實在沒有多餘的錢糧..\"

\"老臣無能,斗膽懇請陛下,錦衣衛自宣府鎮晉商抄家所得,是不是給太倉庫分潤些許...\"

言罷,白髮蒼蒼的戶部尚書便是以頭伏地,臉上滿是憔悴之色,嚇得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不待朱由校的吩咐,便是快走兩步,將這位哆哆嗦嗦的老臣攙起。

依著歷來的規矩,似錦衣衛及東廠聯合辦案的時候,無論是抄家所得亦或者涉案財物均不用透過戶部,直接充入天子內帑。

起初的時候,戶部尚書李汝華並沒有將主意打到張家口堡晉商的身上,畢竟在他的念想中,此前他三番兩次奏請朱由校開內帑,犒賞九邊將士,已然算是失去了為人臣子的本份。

畢竟終日惦記著天子的\"私房錢\",實在是好說不好聽。

但當李汝華聽聞張家口的這些晉商於當地傳承兩百餘年,身家怕是絲毫不亞於南直隸那些富可敵國的\"鹽商\"的時候,毫無波瀾的內心瞬間泛起了無數漣漪。

什麼名聲,什麼規矩,什麼臣子本份,哪裡比得上實實在在的銀兩?

若是能夠在\"卸任\"之前,為戶部多籌措些銀兩,哪怕是年關之後便\"致仕回鄉\",他也心甘情願。

\"唔,\"見戶部尚書李汝華可憐巴巴的模樣,朱由校心中也是有些不忍,轉頭看向身旁的錦衣衛指揮使。

事實上,他之所以在以雷霆手段解決了京師勳貴,且邊鎮或有異動的情況下仍不收斂,近乎於執拗般的想要解決張家口堡晉商,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有感於朝廷財政枯竭。

而這些身價不菲的晉商們,恰好能夠為朝廷枯竭的財政注入一抹生機。

\"稟陛下,\"見朱由校的目光望來,身著鬥牛服的錦衣衛指揮使駱思恭便上前一步,在暖閣內諸多文官的注視下抱拳道:\"錦衣衛自張家口堡八家不法晉商的府邸中共搜查出白銀七百餘萬兩,上好良田一萬兩千畝,宣府鎮各地商鋪地契及古董字畫若干。\"

\"另有女真建奴的兩

《明朝當木匠的皇帝是誰》 第119章 通敵案(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