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王恭廠(下) (第1/2頁)
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畢先生的大名,朕可是久仰了..\"
深吸了一口氣,強壓住不斷翻湧的內心,身著長袍的朱由校略有些激動的朝著眼前精瘦幹練的畢懋康點頭道。
聽得此話,一身工匠打扮的畢懋康趕忙躬身行禮:\"臣惶恐..\"但神色間卻隱隱有些不太自然。
他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與現任遼東經略熊廷弼,廣寧巡撫薛國用等人同科,但仕途經歷卻不可同日而語。
因為看不慣朝中的\"烏煙瘴氣\"兼之不喜阿諛奉承,他雖是政績卓越,卻始終不得重用。
心灰意冷之下,他便將精力逐漸傾斜於鑽研\"火器\",為此曾引來不少御史言官的非議。
畢竟在絕大多數人看來,他的這種行為著實有些\"離經叛道\",壓根不符合為官之道。
正因如此,他方才與酷愛西學,甚至公然\"皈依\"天主教的徐光啟相交莫逆。
\"畢先生,對我大明現有之火器,有何見解?\"欣喜若狂的朱由校並沒有察覺到畢懋康眼眸中轉身即逝的落寞,而是興沖沖的追問道。
術業有專攻。
眼前這其貌不揚的\"工匠\"在原本歷史上,面臨著\"眾叛親離\",諸多不利的因素下,尚且能夠克服困難,完成改進\"燧發槍\"的壯舉。
這一世,有了他的支援,畢懋康的成就,必然能夠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回稟陛下,\"聽聞天子提及正事,心中思緒萬千的畢懋康便是微微眯起了眼睛,稍作思考之後,便在朱由校期待的眼神中正色道:\"如今我大明匠人制度腐朽,工匠積極性有限,兼之朝野貪腐成風,軍器質量參差不齊,故而我大明將士並不熱衷火器火銃,反倒是有些避之不及...\"
畢懋康曾任廣西按察使,陝西巡按,山東巡鹽御史等職,對於當地邊軍的情況多有了解,甚至還曾不止一次的親眼瞧見過軍中火銃火炮炸膛的情況。
起初的時候,他也曾懷疑這些火炮質量如此參差不齊,是工匠們出了問題,畢竟大明工匠也秉持著\"父死子繼\"的制度。
代代傳承之下,或許冶煉中的些許步驟出現了差錯,也在情理之中。
但當畢懋康親自將精力投注於鑽研火器的時候,卻是有些意外的發現,大明的工匠們或許技藝還停留在百餘年前的水平,始終未有進步,但還不至於所營造出來的火器達到令軍中士卒避之不及的程度。
真正的問題,來自於火炮的\"源頭\",原因與市井中近些年膾炙人口的那句調侃:\"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大致相同。
在各級官員的層層剝削下,真正被用於研製火炮的銀兩少之又少,而工匠們製造的火炮數量又有明確數額。
故此,為了完成上官交代的任務,這些毫無積極性可言的工匠們便選擇了粗製濫造,不斷削減成本,導致軍中火器的質量越來越低。
據畢懋康所瞭解,駐紮在陝西等地的邊軍們,寧肯使用幾十年前生產的\"老古董\",也不肯使用朝廷近些年\"研製\"的火炮。
但火器火炮終究不似可以隨身攜帶的兵刃甲冑,光是平日裡的\"保養\"便需要額外花費一筆銀兩,兼之受限於下雨陰天等惡劣天氣,火器火炮使用的條件頗為苛刻。
因此,如今大明軍中火器火銃的普及率甚至還不如國朝初年。
對於眼前畢懋康直言不諱的揭露了朝廷的\"腐朽\",朱由校的眼中非但沒有半點不滿,反倒是充滿了欣慰。
這才是如今大明真正需要的\"能臣幹吏\"。
\"愛卿真知灼見。\"迎著畢懋康及徐光啟等人略有些不安的注視,朱由校心事重重的感慨道。
這王恭廠雖然擺脫了\"軍器局\",由工部直接統率,但仍與兵部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那些毫無底線的官員們,都能夠做出\"以次充好\",將歷年淘汰的甲冑兵刃充入庫房的荒唐事,剋扣研製火炮的銀兩並不讓人意外。
\"這王恭廠的總管太監吶?\"過了片刻,年輕天子像是想起什麼似得,朝著身旁臉色鐵青的司禮監掌印低聲詢問道。
早在王恭廠營建之初,朝廷為了便於管理,便專門為其在北京內選址,並派工部主事看管。
此後,考慮到王恭廠的重要性,內廷又專門在王恭廠增設\"總管太監\",與工部主事分庭抗禮。
\"回稟陛下,這王恭廠的總管太監一職,已是虛設多
《明朝當木匠的皇帝是誰》 第130章 王恭廠(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