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7章 起風了(下) (第1/2頁)

柯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幾個呼吸過後,當朱由校發現手中奏本署名為吏部給事中楊漣之後,臉上的滿意之色更甚,同時聚精會神的翻閱起手中這封明顯冗雜許多的奏本。

他倒是要瞧瞧,這位鐵骨錚錚的\"東林君子\"能夠帶給他怎樣的驚喜。

眼見得朱由校如此鄭重其事,從旁伺候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便是不動聲色的擺了擺手,屏退了暖閣內的宮娥內侍。

雖說這乾清宮暖閣的宮娥內侍都是經過了他的層層篩選,但事關宗室親王,謹慎些總是好的。

呼。

相比較左光斗的\"言簡意賅\",這封來自於吏部給事中楊漣的奏本,朱由校足足用了半柱香的功夫方才批閱完畢,臉上的表情很是複雜。

這楊漣果然不愧是以\"直諫\"而聞名朝野,居然絲毫不顧及皇室顏面,於奏本中詳細描述了洛陽福王朱常洵的種種惡行以及低階宗室苦不堪言的現狀。

雖說早在萬曆年間,朝廷便針對嘉靖年間的\"宗室條例\"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例如放鬆了對於宗室的\"束縛\",允准其參加科考,務農,經商。

但相比較而言,有資格務農或經商的宗室不過滄海一粟,絕大部分低階宗室都苦於沒有\"牙牌\",只能隨波逐流,苦不堪言。

為了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無所顧忌的楊漣居然效仿前漢的晁錯,力薦於宗室間施行\"推恩\"。

要知曉,朱由校剛剛繼位的時候,撫寧侯朱國弼等勳貴因為不滿他染指兵權的行為,便曾在暗中散播謠言,聲稱要在宗室間施行推恩之策,著實惹得人心惶惶。

這楊漣,還真是\"膽大妄為\"。

畢竟自太祖朱元璋建國以來,即便是諸如犯上作亂的寧王,草菅人命的尹王,至多也就是廢除封爵,但隸屬於寧藩和尹藩的郡王們依舊得以儲存,代代傳承。

倘若朝廷真的在宗室間頒佈\"推恩\"之策,勢必會在宗室間引發巨大的震動,極有可能危及中樞。

\"陛下,慎重吶..\"

不知過了多久,司禮監掌印太監王安小心翼翼的聲音在暖閣內悠悠響起,令其不由自主的抬起了頭。

\"老奴自知人微言輕,不敢妄論朝政,但陛下根基尚淺,不可樹敵太多吶..\"司禮監掌印太監滿臉苦澀,渾濁的眸子中充斥著驚憂。

雖說經過兩百餘年的傳承,如今大明的宗室藩王早已不負國朝初年的盛況,決然難以重現昔日的\"靖難\",但這推恩之策對於宗室而言,實在是過於敏感。

再加上如今大明內憂外患不斷,遼鎮建奴虎視眈眈,塞外蒙古蠢蠢欲動,這些宗室藩王們只需在地方稍微鬧出些動靜,瞬間便會加重大明的負擔。

此時得罪遍佈全天下的宗室們,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吶。

\"大伴勿慌,朕心中有數。\"良久,朱由校略有些疲憊的感嘆聲於暖閣內悠悠響起。

他沒有料到,僅僅是一封尚未批紅的奏本,便令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太監如臨大敵。

可以想象,這奏本的內容若是被宗室們所知曉,將會惹來怎樣的軒然大波。

緊握著手中奏本,年輕天子盯著不遠處半開的窗柩,遲遲不發一語。

...

...

紫禁城中沒有不通風的牆。

經過一夜的發酵,大理寺丞左光斗及吏部給事中楊漣的奏本內容終是鬧得人盡皆知,瞬間便成為了朝野間最為炙手可熱的話題。

不少官員聞訊之後,竟是冒著被東林憎恨的風險,朝著這兩位\"東林君子\"深施一禮。

為國為民者,永遠值得人們尊重。

但也有不少官員,對左光斗及楊漣的行為嗤之以鼻,認為二人的奏本不過是在譁眾取寵。

畢竟這大明朝立國兩百餘年了,無論是靖難成功的成祖皇帝,亦或者御極四十餘年的嘉靖皇帝,都不敢冒著得罪天下宗室的風險,實行這推恩之策。

如今的天子年僅十六,登基尚且不到半年,即便是誅殺了幾名試圖犯上作亂的勳貴,並將\"失察\"的大同代王廢為庶人,但也絕不敢冒著天下之大不韙,得罪整個宗室。

不過在眾說紛紜之下,遷居仁壽宮的鄭貴妃卻是有些坐不住了,此起彼伏的呼喝聲不絕於耳。

\"朱由校,朱由校那頭狼崽子,還沒有將彈劾常恂的奏本駁回?!\"幽靜的宮殿中,披頭散髮的鄭貴妃全然不復昔日的雍容華貴,好似市井間的潑婦,歇

《明朝當木匠的皇帝是誰》 第137章 起風了(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