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95部分 (第1/4頁)

向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翠仙聞言,只是苦苦一笑:“唐明交惡不是眼下需要擔心的,因為忽必烈還沒有死!而且已經火併掉了阿里不哥……此等人物,又手握十幾萬蒙古精銳,才是外公和爹爹需要操心的。”她扭過頭,認真的看著王文統,“外公有何妙計可以破忽必烈而定中原?”

王文統胸有成竹地點點頭,道:“自然是先定名分,後收人心,再定中原,最後北取燕京了。”

李翠仙蹙著秀眉,細細品味著王文統的話:“先定名分……那便是爹爹要做皇帝了!後收人心……爹爹難道是要開科取士?”

透過考試錄取官員這事兒,在益都相公的地盤上一直都是有的。和別的漢侯不同,益都李家脫胎於金末紅襖軍,這是一支以在中原恢復漢家天下為宗旨的農民起義武裝。後來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投靠蒙古,但是紅襖軍上下並沒有忘記他們的宗旨。而李璮本人,更是處處以隴西李家,大唐之後自居。自然也將始自隋唐,在宋代大興的科舉制度引入了益都。

不過益都科舉在以往的規模並不太大,只是地方性的考試錄取文官,也沒有什麼秀才、舉人、進士的名號。考試的形勢也比較簡單,就是在益都貢院做過卷子,再領到李璮那裡相個面,然後就給個芝麻官兒打發了。但就是這麼一條小小的上升通道,便將益都境內計程車紳整合進了李氏集團,讓李璮在益都的統治得以穩定,而且還能逐步擴大勢力。

這科舉制度的主要目的,從來不是為國取才,只是一條給地方士紳上升並且分享政權的通道。有了這條通道,地方勢力和中央便有了共同利益,中央政權也容易得到地方勢力的擁護。

所以感到蒙古武力已經難以維持對漢地統治的忽必烈要開科舉,一心想要恢復李唐江山的李璮在登基做皇帝后也要正式開科取士。而陳德興父子也在南宋的科舉制度上動手腳,想要以武代文扶植起一個擁護陳氏政權的武士紳集團來取代擁護南宋的文人士大夫。

唐元明三方,這個時候都把目光投向了科舉取士!

“外公,我爹爹是想開文舉還是開武舉?”李翠仙有此一問,其實是受了陳德興的影響。她現在也認為大宋之敗是因為文貴武輕的以文取士。

“自然是文武並重了。”王文統笑著摸摸鬍子,“北地不比南朝,那等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可比叫花子強不了多少,拉攏他們做甚?”

北地自淪陷於女真鐵蹄以來,就沒有什麼文貴武輕,歷來都是武貴文輕的。而且社會秩序也一直不如南宋,地方豪族多習武藝以自保。到了蒙古入中原後更是如此。譬如嚴忠濟(文人、藝術家、東平路行軍萬戶)、張弘範等人,都是文武雙全。便是王文統也有些武藝而且精通軍略。

那些只有一肚子文采,沒有什麼武藝傍身的北地儒生,過得都很清苦。李璮當然不會沒來由去給他們官做……歷史上大宋開始大推文貴武輕的時候,天下已經大定,只有契丹據著燕雲十六州而已,收不回對大宋天下也沒多大影響。

而眼下還是爭天下的時候,便是要開科取士,也要偏向武人,一方面可以拉攏亂世中的豪族,一方面也能選拔出文武全能的人才——這亂世當中還是要用人才的!

所以陳家父子提出的“以武取士”的科舉遊戲規則,便很自然的被李璮、王文統採用了。

李翠仙的眉頭仍然沒有展開,他老爹李璮造反做皇帝的步驟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問題,穩紮穩打,一步步的展開。但是行事之緩,還是讓人擔心。原本可以趁著蒙古內訌急襲燕京定大局的。結果忽必烈都把阿里不哥害了,李璮還在山東沒有出動。白白喪失了機會,忽必烈已經“遷都”京兆府,現在便是取了燕京,也不可能一舉定大事了。

唐元兩國在中原拉鋸相鬥的大勢已成!宋明兩國,倒是可以坐山觀虎鬥了。

第384章唐宋元明(五)

同一時間,在江南安逸繁華之地的大宋行都臨安,關於陳德興是明王降世的訊息和北地招討司的露布報捷,幾乎前後腳傳來!

陳德興是降世明王的訊息,是臨安的天道教徒(明教徒)和從江華島返回的客商帶來的。當然也包括了通天球神蹟的情況,有不少客商還聲稱親眼所見通天神蹟!

而露布報捷所報的是海津鎮大捷和莊水大捷!北伐大軍已經打到了燕雲和遼東!還在海河岸邊大敗蒙古大軍,現在正駐兵塘沽,隨時準備西進燕京,將蒙古人的勢力逐出中原!

這兩個訊息合在一起,頓時讓稍稍平靜一些的臨安城舉城譁然。明王是什麼來路,臨安城內的大人物

《雄霸天下 意思》 第19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