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 (第1/4頁)
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初定,民生凋敝,統治者不能不剋制自己的慾望;另方面也因為他們推崇黃老,以道家學說為國家意識形態,於是便無慾以靜,與民休息。結果是什麼呢?是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所以,不要輕易否定“消極”二字。要知道,就連治病,也有“保守療法”麼!看來,問題並不在於積極還是消極,而在於科學還是不科學。積極是科學的,就積極;消極是科學的,就消極。比如某件事情可能有負面影響或者不良後果,就消極一點;某件事情能促進科學發展,就積極一點。總之,實事求是,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
當然,老子他們的“消極無為”,並不是這個意思,他們也不知道“科學發展觀”。道家只是敏銳地感覺到,統治者“積極有為”不是什麼好事,因為“有為”的背後往往是“多欲”。老子說,慾望這東西,是很害人的。比方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老子·第十二章》)。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五彩繽紛讓人眼花繚亂,最後是變成瞎子;鼓樂齊鳴讓人雙耳失聰,最後是變成聾子;山珍海味讓人口味敗壞,最後是變成呆子;騎馬打獵讓人心花怒放,最後是變成瘋子;奇珍異寶讓人蠢蠢欲動,最後是變成賊子。慾望這東西,是不是很壞?更何況,上多欲則下多賊。所有人都慾壑難填,整個社會物慾橫流,天下非亂不可。
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糾正呢?
也只有兩個字:寡慾。
首先是統治者要寡慾。《老子·第五十七章》說:統治者無所作為,老百姓就會潛移默化(我無為,而民自化);統治者喜歡清淨,老百姓就會走上正軌(我好靜,而民自正);統治者無所事事,老百姓就會逐漸富裕(我無事,而民自富);統治者清心寡慾,老百姓就會善良純樸(我無慾,而民自樸)。統治者自己“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老百姓就不會浮躁,不會###,不會多欲。這就叫“無為而治”。
為此,老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三不原則”,即不要選賢任能,不要器重寶物,不要展示慾望,原文是“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不尚賢,就是不推崇有德有才。因為一旦推崇,人民就會向他們學習,爭著做這樣的人。這就有了慾望,也有了競爭。為了寡慾,為了不爭,就只好連“德才兼備”這樣公認的賢良之士,也不推崇。不貴難得之貨,就是不把那些珍禽異獸、奇珍異寶當回事。因為你寶貝它們,別人就會想著來偷。如果把它們看得一文不值,誰又會盜竊呢?不見可欲,就是不炫耀那些可能引發和激起貪慾的東西。這裡的“見”,讀如“現”,意思也是顯示、顯現、表現。看來,老子也很清楚,慾望這東西,其實是人人都有的。能做到的,也就是不去勾引和誘惑。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所以,千萬別去提醒賊。誰會提醒呢?說到底多半還是自己。自己有了好東西,生怕人家不知道,到處炫耀,可不就把賊引來了?相反,如果統治者自己不去勾引誘惑,老百姓就不會蠢蠢欲動。這就叫“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第三章》)。總之,作為一個高明的統治者,一定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第二章》)。只要統治者自己清心寡慾,不瞎折騰,天下自然就會太平,這就叫“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老子·第三十七章》)。 。。
三 無為之謎(3)
問題是慾望這東西,也就頂多能剋制,不能消滅,也未必應該消滅。比方說你可以不要物慾、權欲,總不能不要求知慾吧?但是,如果保留某些慾望,那就什麼慾望也都消滅不了。因此,為了消滅某些慾望,只好不管合理不合理,統統消滅,包括求知慾。
於是,寡慾的結果必然是愚民,愚民的結果也必然是反智。
愚民,是道家政治思想的重要一環。就在前面說過的“三不原則”後面,老子緊接著就提出了他的愚民政策。老子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老子·第三章》)什麼意思呢?就是要簡化人民的思想(虛其心),填飽他們的肚子(實其腹);削弱人民的志向(弱其志),強壯他們的身體(強其骨);永遠讓民眾沒有知識沒有慾望(常使民無知無慾),讓自以為是的人不敢胡作非為(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也就是說,肉體生存是必須保證的,物質需求也是必須滿足的,精神生活就免談,思想文化更是要不得。一句話: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小說》 第1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