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記
南懷瑾
《吳山點點幽》由記述與攝影到編排,統自一人一手之作。換言之,乃個人業餘公暇,寄情于山水風物之間,藉以瀟灑胸中塊壘之抒情作品,大有可讀可觀之處。
餘少時蟄居鄉村書屋,心喜山水而身懶遊樂,偶取徐霞客遊記讀之,旁觀名家山水畫本,疑假疑真,遊心物外。雖家近雁蕩,而終身未嘗登臨。古人有言:“欲畫龍湫難下筆,不遊雁蕩是虛生。”其然乎?其不然乎?
壯年因國難戰禍,亦曾戎馬倥傯,行腳名山大川,尤其如瀾滄江、怒江、玉龍山等,以及蜀山劍水,盡日所見,多是“山從人面立,雲向馬頭生”之境。處此情懷,遙想吳山浙水風光,如昔人所作“紅似相思綠似愁”,“三生花草夢蘇州”,“兒家門巷斜陽改,輸與船孃住虎丘”豔句,儼如隔世。及之親到蘇吳,反而望望然顧而卻步,深恐被此丘原山壑之優雅,勘破夢思。
今自得觀《吳山點點幽》之作,具有“雲裡煙村霧裡山,看之容易作之難”,尤似親臨,豈非幸甚!何況其中有“神仙墮落為名士,菩薩慈悲念女身”之勝因,更為難能可貴,故樂為之記。
西元二〇〇七年六月(丁亥初夏) 記於春申
序
尋找正在逝去的風景
——走進蘇州西郊山林
過去總慨嘆江南無山,蘇州亦無山。雖愛極了蘇州巧奪天工的私家園林,惟妙惟肖的刺繡技藝,清麗嫵媚的崑曲評彈,古樸婉約的水巷風情,但目光陷在這“假山假水城中園”中久了,終不免有些視覺疲勞和味覺寡淡,想另覓佳境。便將視野向城外放大,只見古城西郊靄靄然有萬頃銀波閃爍,隱隱然有數脈青山起伏,一幅真山真水大畫卷躍然眼底。但前些年因交通不便,很多山還“藏在深閨人不識”,有的則因盲目開採石礦或闢作墓區而喪失了自然風貌,靜靜地留待後人收拾。
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片浸潤在江南煙雨之中的軟水溫山,山不高而秀,林不深卻茂,池不大常清,地不遠仍幽,人文景觀星星點點遍佈山隅,吸引我一步步走進去,走進去。靈巖、天平、天池、虎丘、穹窿、鳳凰、花山……還有二十里青山半入城的陽山,青螺般浮在東西洞庭山上的莫厘峰和飄渺峰。我見它們如見故人,如遇老友。工作之餘,有多少個週末和黃昏是與這片青山度過的?記不清了,只知道正是有了它們,才讓人對這塊土地,這江南中的江南,更加熱愛。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花山,過去幾年裡,我去的最多的地方(1)
初識花山,我還在外地工作,經常去蘇州出差,總覺得蘇州除了城中園林,還該有城外山水,好讓老朋友有新驚喜,盡顯江南尤其是蘇州獨特的魅力。於是,吳縣的同志推薦了兩座山,一座是穹窿山,另一座,就是花山。
當時先去了花山。路不太好走,是彎彎曲曲的鄉間土路,停車處和山門也極簡陋,但一入山門,清靜和諧之氣便迎面而來。樹陰濃郁,澗溪輕響,古道蜿蜒而上,道旁有大石,上刻明代隱士趙宦光所題“花山鳥道”四個篆體大字。半山綠蔭環抱黃牆古剎殘基,山門內是一片山凹平地,大殿已蕩然無存,只餘孤伶伶豎立著的八根金山石鑿成的石柱,石階荒草悽迷,後崖雜樹如帳,這就是花山寺大殿遺址,被人稱作蘇州的圓明園。大殿遺址後的山壁下有條小路,透過一截矮牆間的小門,一直伸往山上。有路二,一經陡直的“五十三參”臺階直上,另一則繞山緩行,兩路至中途在一座拔地而起的巨石前會合,再繼續往上。巨石如屏,通體風化呈龜裂紋,上刻一盤旋繚繞似不斷升騰的“雲”字,下刻乾隆遊花山詩一首。據說“五十三參”石階就是和尚們為供乾隆次日遊花山,連夜在整塊陡峭的巨石上鑿出來的。從“雲”字石屏而上轉兩個彎,就是花山之頂蓮花峰了。蓮花峰有幾塊上寬下窄的巨石凌空而起,似搖搖欲墜,卻歷經千年巍然獨立於青天白雲之間,欲與天公試比高,人稱如蓮花駕雲。靈氣所聚,此山雖不高大卻麓秀石奇。周遭綠色丘阜迴繞,是距城最近的一處蒼翠寧靜之地,猶如一座天然後花園。
當時心一動,知道喜歡上了這座美麗幽靜的小山。沒想到,不久,我便來到蘇州工作生活,真的與花山相鄰為伴了。
從此,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陰晴昏曉,有時累了病了,有時僅僅因為思念,只要可能,我都會去這座後花園。去的時候,往往不是中午休息時間,就是傍晚下班以後,彼時大抵無人,唯有空山寂徑與幽林清泉相伴,這才是我最喜歡的。上
《吳山點點秋》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