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1/4頁)
旅遊巴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家長檢查一下大人對孩子的態度是否一致,特別是當孩子發脾氣時,周圍的人是一味袒護他,還是教導他?假如一味袒護,就會使他嚐到甜頭,這實際上是一種負強化,他就會鬧得更兇。正確的做法是家長應該讓孩子懂得並記住一個道理:吵鬧發脾氣是沒有用的。這樣就可以使孩子明白用“哭鬧發脾氣當武器”不起作用。經過幾次這樣的教育,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就會有所改變。
3家長平時要多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需要,關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間的交往。家長可以多方瞭解別的小朋友在玩兒什麼,想什麼,要求什麼等,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家長就比較能體會孩子的心情了,再加以開導和耐心的說明,是能夠消除或減輕孩子發怒的情緒的。
4千萬不要認為“孩子好發脾氣是天生的”,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發脾氣時,也跟著發脾氣,用發脾氣對發脾氣。這種感情用事的方法,絕對改變不了孩子好發脾氣的習慣。有的母親認為孩子好發脾氣拗不過他,就把他推給父親管教,這樣就會使孩子產生“媽媽對他發脾氣毫無辦法”的感覺,以後他會變本加厲地在母親面前發脾氣。
5注意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和做事的靈活性。孩子的能力發展有“關鍵期”,學習繪畫宜在3~4歲;學習音樂宜在5~7歲之間。因此,興趣的培養不要過早,也不宜過晚。孩子的興趣特別容易轉移,不要只根據家長的意見來決定,而應當聽聽專業人員和孩子本人的意見。
培養孩子做事的靈活性。當孩子玩玩具、吃飯或穿衣服時都不要只“固定”一種方式、方法和模樣,要從小盡量使其“多樣化”,任其有挑選的餘地、特別是當一種東西、食品、玩具不存在了,就應及時引導孩子轉移到別的東西、食品、玩具上去,這種調節能力越好,其靈活性也就越好。當孩子的興趣增加了,對困難和問題的處理態度也靈活了,他發脾氣的習慣也就會隨之減輕。
偷拿東西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過失行為,這些過失行為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偶然性、試探性和好奇性。偷拿東西也是一種過失行為,但是在學齡前的兒童還不具有“偷”的概念。例如有時孩子玩餓了,找不到東西吃,或者看見別的小朋友有“一種玩具”,自己沒有,就會拿抽屜的錢去買食品或玩具。家長應理智地去分析,找出其原因,不可粗暴地都把這種行為叫做“偷”,不要用成|人的是非標準來衡量未成年人。
矯正孩子的壞習慣(7)
矯正的方法有:
1當第一次發現孩子有偷拿東西的行為時,家長應及時向孩子講道理。擺事實,提出今後的要求,避免打罵。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行為規則,必須透過生動形象的事情來獲得,家長應透過講故事、做遊戲的方法把抽象的道理滲透到生活中去,使孩子明白應該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
2當孩子經過批評仍有偷拿東西的行為時,這時應引起家長的警惕,加強啟發教育的作用。特別是要注意發現孩子閃光的東西和表現,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告訴孩子:做了錯事沒關係,敢於承認,改了仍然是好孩子。鼓勵孩子講實話,凡是講實話就應給予表揚獎勵。
3孩子偷拿東西在年齡小時是無意識行為,但到上學之後,就會發展成拿別人東西的行為。因此,家長應儘可能在早期幫助孩子形成“所有權”的概念:借別人的東西一定要先向人家打招呼,並得到允許;孩子拿家長的東西也要向家長打招呼。當孩子不這樣做時,就應讓他嚐嚐“拿別人東西的感覺”,發現這類事情後,要嚴肅地告訴他“這是不好的行為!”並帶著他把東西還給主人,並向主人道歉,同時應給予懲罰,如:不給買東西吃,不給零用錢等。
4在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時,要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改正不再犯,是可以原諒的,如果重犯就要受到懲罰。批評和懲罰都是針對孩子的行為的,而不是他的人格,所以不能讓大家瞧不起他,這就需要家長、教師科學地、有分寸地來幫助孩子克服不良行為。
鼓勵與懲罰
鼓勵孩子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技巧之一,也是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正視現實、克服困難,成為人格健康的人的重要途徑。
家長應注意不要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錯誤行為上。有的家長期望孩子懂禮貌、講道理、尊重別人,然而他自己卻總是大聲訓斥別人,粗暴地對待孩子。也有的家長對孩子的事總是包辦代替,沒有給孩子去克服困難,完成任務的機會,所以改變
《我的第一本書 教案》 第1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