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男孩不逛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原文
神明則如日之升,身體則如鼎之鎮,此二語可守者也。惟心到靜極時,所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畢竟未體驗出真境來。意者,只是閉藏之極,逗出一點生意來,如冬至一陽初動時乎。貞之固也,乃所以為元也;蟄之壞也,乃所以為啟也;谷之堅實也,乃所以為始播之種子也;然則不可以為種子者,不可謂之堅實之谷也。此中無滿腔生意,若萬物皆資始於我心者,不可謂之至靜之境也。然則靜極生陽,蓋一點生物之仁心也,息息靜極,仁心之不息,其參天兩地之至誠乎?顏子三月不違,亦可謂洗心退藏極靜中之真樂者矣。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神明像太陽昇起一樣,身體則如同鼎立地不動。這兩句話是應當遵循的。只有心到靜極時,這是喜怒哀樂未發之時,身體寂然不動,畢竟還沒體驗出真正的意境。意只是閉藏到了極點,才招引出來一點生氣,如同冬至時節的一陽初動。堅貞不移,這就是“無”,等春雷一響,這就是“啟”,堅實的穀類,原給作始播的種子,不能為種子的谷,不能說是堅實的谷。這其中沒有滿腔的生意,就好比萬物的生長都賴於我心,還不可以說到了至靜的境界。但是,靜極生陽,因為一點生物的仁心,每一氣息靜極,仁心不息,這就是天地間的誠嗎?顏子三個月不違仁,也可以說是洗心退藏到靜極的境界中獲得真正快樂的人了。
◆原文
我輩求靜,欲異乎禪氏入定,冥然罔覺之旨,其必驗之此心。有所謂一陽初動,萬物資始者,庶可謂之靜極,可謂未發之中,寂然不動之體也。不然,深閉固拒,心如死灰,自以為靜,而生理或幾乎息矣,況乎其不能靜也?有或擾之,不且憧憧往來乎?深觀道體,蓋陰先於陽信矣,然非實由體驗得來,終掠影之談也。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我們求靜,想要與禪門的入定不同,必須用心體驗這細密而又未可覺察的意旨。所謂的一陽初動,萬物由此生長,才可以說靜極,可以說喜怒哀樂還未生髮,寂然不動之體。不然的話,一味求靜,心如死灰,自認為是靜,實際上生理的機能都幾乎喪失了,何況這樣做並不能靜。如果有外在的干擾,心不就又不安定了嗎?我深入地體察這一個道理,認為陰先於陽。但倘若不是親身的體驗,始終只能是浮光掠影地說說罷了。
◆原文
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雖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此綿綿者,由動以之靜也。自謹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此穆穆者,由靜以之動也。由靜之動,有神主之;由動之靜,有鬼司之。終始往來,一敬貫之。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從因為戒懼而約束自己,以至在至靜的境界中,雖然沒有什麼偏頗,內心之操守不失,則達到了“中”的境界,天地由此立位,此種綿綿不息的樣子,就是由動而到靜。從“慎獨”而精進,以致在待人接物方面極少差錯,沒有不合適、不正確的地方,則達到了“和”的境界,萬物由此化育,這種肅穆之象,是由靜到動。從靜到動,有神在那兒主持;從動到靜,有鬼在那兒司察,動靜之間的這種迴圈往復,靠“敬”來加以貫穿。
◆原文
靜坐思,心正氣順,必須到“天地位,萬物育”田地方好;默坐思,此心須常有滿腔生意。雜念憧憧,將何以極力掃卻?勉之!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靜坐而思,心靈坦蕩,氣血和順,必須達到“天地位,萬物育”的境地,才算效驗。默坐而思,心靈中一定要常常充滿生意。雜念叢生,靠什麼東西來把它們全部排除?一定要勤加努力!
第一部分:養 心進德修業——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
◆原文
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傢俬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定,絲毫不能自主。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讀
我們只有增進德行和研修學業這兩件事靠得住。進德,就是恪守孝悌仁義;修業,就是寫詩詞文章、寫字。這兩件事可以由自己作主,進步一尺,這個一尺就是我的,進步一寸,這
《曾國藩家訓十六字箴言物來順應的解析》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