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68章 新程開啟,難題叢生 (第1/2頁)

緋色墨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風縣的生態在植樹造林與環保宣傳雙管齊下後,漸漸有了起色。山林間,新生的樹苗舒展著嫩綠的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似是在低語著重生的喜悅;村莊裡,環保理念也如春日裡播撒的種子,在村民心間悄然生根發芽,垃圾入桶、愛護草木成了大家下意識的舉動。然而,何幼斌還來不及過多沉浸在這階段性的成果裡,一份全新的挑戰書便已悄然送達。

縣政府的會議室裡,氣氛凝重得仿若能擰出水來。何幼斌神情嚴肅地站在投影儀前,幻燈片上 “清風縣生態經濟示範縣試點規劃” 幾個大字,醒目得刺眼。“同志們,這是上級下達的重要任務,也是咱們清風縣轉型發展的絕佳機遇。一旦成功打造生態經濟模式,不僅能修復生態傷疤,還能帶領全縣百姓走上富裕路。可這擔子不輕,困難重重,大家心裡得有數。” 何幼斌的聲音低沉卻有力,會議室裡瞬間響起一片交頭接耳聲。

何幼斌站在主席臺上,眉頭緊鎖,目光緊緊盯著那份規劃方案,大腦飛速運轉。他深知這意味著清風縣要從單純的生態修復邁向更深層次的生態經濟探索,前路註定佈滿荊棘。散會後,他主動請纓,牽頭組建調研小組,即刻奔赴全縣各個村落,開啟這場摸家底、探前路的勘察之旅。

第一站便是清河鄉,此地因曾遭亂砍濫伐,生態受損最為嚴重,被視作重點觀察區域。車子緩緩駛入村子,入目之處,雖有新綠點綴,但往昔創傷依舊清晰可見 —— 大片裸露的土地、稀疏的植被,還有因水土流失形成的一道道乾裂溝壑。何幼斌下車後,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眉頭皺得更深了,土壤乾澀粗糙,毫無肥力可言,還混雜著細碎的石塊。隨行的農業專家也搖頭輕嘆:“這樣的土壤,常規農作物難以紮根生長,要發展生態農業,改良土壤是當務之急,可這工程量和成本……” 後面的話雖未出口,但在場眾人都明白其中艱難。

沿著蜿蜒山路繼續前行,他們試圖探尋生態旅遊的開發潛力。山林深處,靜謐清幽,鳥鳴婉轉,本應是絕佳的徒步勝地。可走著走著,何幼斌的腳步愈發沉重 —— 狹窄泥濘的山間小道,僅容一人勉強透過,兩側荊棘叢生,稍不留神便會劃破衣衫;放眼望去,周邊毫無配套設施,沒有休憩亭、衛生間,更別說遊客服務中心了。“這路況,遊客來了怕是得望而卻步,單是修路、建基礎配套,就得砸下鉅額資金,還不能破壞現有生態,難度太大了。” 一位調研小組成員憂心忡忡地說道。

離開清河鄉,調研小組馬不停蹄奔赴其他村落。所到之處,問題層出不窮。有的村子臨近水源,本適合發展漁業或水生植物種植,卻因早年工業粗放發展,河道汙染嚴重,水體渾濁發臭,魚蝦絕跡;有的村子坐擁古樸民俗文化,民俗技藝代代相傳,可村落房屋破舊雜亂,基礎設施落後,根本無力承載遊客流量。幾天下來,何幼斌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難題,像是一座座沉甸甸的大山,壓得他有些喘不過氣。

面對這一連串棘手狀況,何幼斌並未退縮。他緊急召集全縣各領域專家、行業能手以及村幹部代表,在縣政府召開了一場 “頭腦風暴” 式的研討會。會上,眾人圍坐一圈,面色凝重卻又懷揣希望,各抒己見,力求從困境中尋出一條生路。

農業專家率先發言:“針對土壤肥力缺失問題,咱可以引入蚯蚓養殖、種植綠肥作物,利用生物自然改良法,成本相對較低,還環保;配合有機肥料的科學使用,逐步提升土壤活性。” 何幼斌眼前一亮,迅速記錄要點,點頭讚許。

旅遊規劃師也開啟話匣子:“山林步道建設別搞大規模破土工程,借鑑國外生態步道經驗,採用懸空棧道、木質步道,減少對原生土地的破壞;配套設施設計遵循‘隱於山林’理念,外觀用天然材料,與周邊景緻相融,主打小眾、高階徒步遊。” 這番新穎提議引得眾人議論紛紛,思維火花不斷碰撞。

村幹部們則道出基層難處:“專家們的法子好是好,可村裡缺錢缺技術缺人手,實施起來有心無力啊。就算路修好了,沒遊客咋整?宣傳推廣得跟上。” 何幼斌深知這是關鍵癥結,當即表態:“資金方面,縣政府全力爭取上級專項補貼、銀行低息貸款;技術指導,會安排專業團隊駐村幫扶;宣傳推廣,聯合各大旅遊平臺、社交媒體提前預熱,打造網紅打卡點。咱齊心協力,沒有過不去的坎!” 一番話如定海神針,穩住眾人軍心。

研討會成果頗豐,一份詳盡的初步規劃方案新鮮出爐。何幼斌滿懷信心,準備大展拳腳,按方案逐步推進專案。可就在這時,變故突生。

先是合作意

《縣委書記的作用》 第268章 新程開啟,難題叢生(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