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指的是由黃埔軍校師生組成的成建制的大概念的革命軍。
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黃埔軍校是培養革命軍幹部的學校。在成立黃埔軍校時,孫中山即考慮到,有了革命軍之幹部,還要成立軍隊,以樹立黨軍之楷模。1924年9月,孫中山把大本營由廣州移至韶關,準備再次北伐。平定商團叛亂後,孫中山更加感到建立革命軍的必要,於是他又籌劃編練新軍。他由韶關寫信給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說:“練兵(即編練新軍)一事,為今日根本之圖,槍支處理當以此事為準。”蔣當即覆信孫中山,告之兩個月內就可練成一支勁旅。孫中山原準備在韶關編練新軍,接蔣信後遂決定在軍校編練,故又復蔣一信稱:“兄言兩月內可練一支勁旅,如現實已經開始訓練,則不必移訓練地到韶,因遷移費時,則兩月斷難成就,果期兩月可用,則就現地加工便可。”又說:“兄之新軍兩月練好之後,立調來韶,聽我差遣。若西南局面日有發展,當先鞏固西南,然後再圖西北。”
接孫中山的信後,蔣介石、廖仲愷等立即籌辦成立教導團,派人到上海、江蘇北部、浙江東部、安徽、山東、河南等地招募士兵。並決定,新軍的高階幹部由黃埔軍校教官擔任,下級幹部由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生擔任。新軍的武器,長短槍、輕重機槍、山炮、野炮、彈藥等,一部繳自商團,一部由蘇聯運來。在兵員與武器基本具備後,1924年11月11日,首先組成了第1營。9天后,又成立第2、第3營。何應欽任團長,沈應時、陳繼承、王俊分任3個營的營長。12月3日,再成立第2團,以王伯齡任團長,3個營長為顧祝同、林鼎祺、金佛莊,獨立營營長楊天樗。新軍仿效蘇聯紅軍建制,團、營、連3級都設有國民黨黨代表。兩個團的中級軍官,多數由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和學生隊原有官長擔任,所急需的下級軍官多數由剛畢業的黃埔軍校學生擔任。第1團黨代表為王登雲,後為繆斌;第2團黨代表為張靜愚。第1期畢業生大部分分配在教導團中任黨代表、排長、副排長等下級軍官職務。
因孫中山應馮玉祥等之邀請,迅速北上,新軍在編組訓練完成後,沒有能按原計劃北調韶關,即留在黃埔軍校內,用來教導畢業生和在校學生練習帶兵技術,故稱“教導團”。教導團是按照孫中山的指示與意志,建立起來的第一支名副其實的中國國民黨黨軍,因其隸屬於黃埔軍校,因而常稱之為“校軍”。
教導團建立後,雖然沒有先用於北伐,但適逢其時地用在了廣東境內的東征作戰中。這一時期,軍校第1期畢業生和第2期學生、第3期入伍生大部隨軍校教導團參加了第一次東征,他們從最基層的排長、連長幹起,東征成為他們軍事指揮生涯的起點。
第一次東征
廣東革命政府的第一次東征,是中國近代戰爭史上重要戰役之一,它對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北伐戰爭,以及國民革命軍的成立與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黃埔軍校校軍是這次戰役的主力軍之一,由於這支軍隊充分發揚黃埔精神,全體官兵英勇頑強,不避艱險,不怕犧牲,紀律嚴明,與許崇智的粵軍相互配合,取得了這次決定廣東革命政府命運的勝利。這次勝利,在黃埔軍校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25年1月,盤踞在惠州、潮州、汕頭一帶的軍閥陳炯明所部,在英帝國主義分子和北洋軍閥段褀瑞的支援下,趁孫中山北上商定國是的機會,自命為“救粵軍總司令”,在汕頭召集軍事會議,以其7個軍6萬餘人進攻革命根據地廣州,把防線佈置到石龍、東莞附近,準備隨時由博羅、石龍、石灘一線向廣州進攻,妄圖摧毀革命政權。
一時間,山雨欲來風滿樓。廣東革命根據地尚不鞏固,革命政權的最大威脅即是來自這盤踞在廣東惠州、潮州、汕頭一帶的軍閥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政府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和支援下,為了打破陳炯明進攻廣州的反動企圖,鞏固基地,決定清除叛逆。當時的廣東革命政府代理大元帥胡漢民,命令滇軍楊希閔部、桂軍劉震寰部、粵軍許崇智部以及其他軍隊組成聯軍,分路反攻陳炯明。但東征作戰計劃及行動命令下達後,滇桂軍卻徘徊觀望,遲遲不動。
當時的形勢異常緊急。滇桂軍的觀望行為,激起了黃埔軍校師生與教導團官兵的極大義憤,遂向聯軍請求先出兵討陳之任務,但被聯軍會議否決。蔣介石又託代理大元帥胡漢民轉呈孫中山。孫中山在北上途中回電,准許軍校參戰,列入作戰序列。於是,軍校即組成由教導團官兵和在校師生參加的校軍,參加東征討陳作戰。軍校校長兼粵軍參謀長蔣
《中國黃埔軍校網首頁》 第3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