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飩ǖ弁跛枷氳奶逑幀! �
正因為此,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多地鼓勵順從聽話,而不鼓勵獨立見解;鼓勵中庸、隨大流,而不鼓勵競爭、冒尖;鼓勵穩妥可靠,而不鼓勵異想天開;鼓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不鼓勵個人的獨特性;鼓勵兒童把成人的興趣當作自己的興趣,而不保護和激發兒童天性中潛在的興趣和求知慾。
前兩天看了一部美國電影,主角在一場演講中是這樣開頭的:“中國人說過,‘人生的最大不幸是生活在一個穩定的時代’。”我看了大吃一驚,中國人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後來才明白,這大概是“亂世出英雄”的英文翻譯。可見我們的祖先裡還是有先見之明的人。
要讓中國的科研人員變成諾貝爾獎得主的英雄,就必須先讓他們“亂”起來。
由天才殺手組成的中國教育系統
中國教育理念上的最大問題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把“學習”和“創造”分清楚。這種觀念上的混亂典型地體現在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為代表的“神童”的選拔和培養上。
在今天中國的幾乎所有學校裡都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女孩的成績比男孩突出。許多人(甚至包括女人自己)認為這是由於女孩記憶力好、會考試導致的。可是同樣的現象出現在小孩身上,這些年輕的成績優異者就能搖身一變,成了“神童”。據我所知,中國所有的神童之所以成為神童,主要是因為他們小小年紀就透過了高考,我還從來沒有聽說哪個是透過了一個創造力的測試而成為神童的。
一個十歲多一點的孩子能透過高考當然說明他(她)的學習能力很高,但是並不能說明其創造力同樣高。因為考試考得再好,你只不過解決了別人出給你的題目;而創造的第一步是自己去尋找題目。有時候,學習能力太強的人反倒會抑制他(她)的創造力。而,一個人能獲諾貝爾獎,一定是因為他(她)“創造”了什麼,而不是“學習”到了什麼。你兩歲就能透過高考他們也不給你頒獎。
當然,有超強學習能力的孩子也是可以進行特殊培養的,但是,科大少年班一直將自己定位為“中國諾貝爾獎得主的孵化器”。只要科大少年班不改變其甄別和培養“神童”的模式,我敢放言,中國的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絕對不會出現在科大少年班。
如果說只有少年班的創立者和管理者分不清楚學習和創造,耽擱的最多也只有少年班那幾十個孩子。問題嚴重的是,前一段時間,許多人在反思“少年班”,可是我看過的那麼多篇文章中,竟然沒有一篇談到“學習”和“創造”的區別。
在中國有一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因此,中國的孩子甚至還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學習如何起跑,出生以後那就不用提了。我平生最怕的一件事是到有孩子的人家做客,剛進門,孩子就被要求“來,給叔叔背首唐詩”、“給伯伯拉段二胡”或是“給老師寫個毛筆字”,其實孩子筷子還拿不穩。每當這個時候,我不知道是該表揚還是該批評。因為那些驕傲的家長不知道,這種拔苗助長、填鴨式的知識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
與歐美髮達國家相比,中國人起跑得夠快了。一個美國的孩子轉校到中國來,用不著幾天就會被中國的學校開除:進度跟不上、學習不認真、又不聽話。每年的奧林匹克競賽,只要有中國的孩子參加,冠軍就是我們的囊中之物,因為競賽內容,其他國家的孩子還沒有學過。中國男子足球也是這樣,少年隊世界水平,青年隊亞洲水平,國家隊就不用我多說了。由此可見,中國人不是輸在起跑線上,也不可能輸在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邏輯上也永遠不會成立,就算起跑慢了點,你也只能說起跑落後。
請記住,輸贏永遠只發生在終點。
相反,實際上,所有孩子生下來都天生具有極高的創造力,就看我們如何保護和培養。可惜的是,我們的孩子一出世就被無數個“天才殺手”所包圍,最終被蹂躪成一個平庸的人。
我至今還記得我曾經聽過的那堂公開課,就親眼目睹了一個模範教師是如何把教室變成屠殺學生想象力的刑場的。
那是一堂地理課。老師把中國地圖拿出來問學生,你們看中國地影象什麼?有的同學說像公雞,有的同學說像山羊。
這是我第一次聽人說中國地影象山羊,也是第一次驚訝地發現,真的,中國地圖更像一隻有鬍子的山羊而不是公雞。我不由得多看了幾眼那些說像山羊的同學。
沒想到那位地理老師再問那些說山羊的
《我憤怒吉他譜》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