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康熙的父親是順治,祖母是孝莊太后,祖父是太宗皇太極,曾祖父是太祖努爾哈赤;兒子是雍正,孫子是乾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在清朝前六代皇帝中承上啟下,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當時的大清,朝雖立而國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創業同等重要。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實現民眾康寧、國家熙盛,是康熙帝面臨的時代課題。

事實證明,康熙承擔起了這樣艱鉅的歷史使命。少年康熙,就已經表現出卓越不凡的才智和決斷力。這一點,可以從他智擒權臣鰲拜一事中看出來。

同父親順治一樣,康熙登極時也是兒童皇帝,太皇太后也要給他配備輔政大臣。為了避免再次出現類似於順治初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擅權獨斷的局面,決定:不由皇族宗室中的長輩攝政,而在異姓功臣中選拔大臣輔政;增加輔政大臣為4人,以便相互制約。皇族宗親勳貴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再由太皇太后對軍國大政總裁。所以,康熙帝登位後,內有祖母太皇太后孝莊懿訓,外有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四大臣輔政。在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曾為太祖一等侍衛,四朝元老,功勳卓著,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蘇克薩哈爵位在遏必隆和鰲拜之下。四大臣輔政之初,尚能不結黨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但是後來逐漸形成鰲拜結黨營私、欺凌幼主的局面。

鰲拜首先拿蘇克薩哈開刀。

事情的導火線是土地問題。起先,順治初年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原定圈給鑲黃旗的永平府一帶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20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鰲拜卻舊事重提,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討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認為不可,直隸總督朱昌祚以此舉會造成數十萬失業者而抗疏稱其不便,保定巡撫王登聯以圈撥擾民而疏請停止。鰲拜矯詔將這三位大臣誅殺。鰲拜藉機又“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並籍沒家產。鰲拜肆無忌憚,專橫跋扈,一些重大的朝政,在家中議定後便施行,不把少年天子玄燁放在眼裡。鰲拜目無君主,舉朝震驚。康熙帝雖內心對鰲拜極為不滿,在表面上卻同其周旋。

康熙六年(1667年),玄燁14歲。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14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康熙帝徵得祖母同意後,允索尼所奏,不久開始親政。親政時索尼已死,鰲拜成了首席輔政大臣。鰲拜與遏必隆同旗結黨,鑲黃旗獨掌朝政,既無意收斂,更飛揚跋扈。康熙帝同太皇太后秘商後,決定拔除鰲拜。但鰲拜為三朝勳臣,握有重兵,遍置黨羽,不便輕動。

康熙帝便同索尼的第三子、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鰲拜以為少年戲耍,沒有在意。一天,鰲拜奉召入內觀看“布庫”演習。康熙帝不露聲色,命滿洲“布庫”少年將鰲拜擒捕,並公佈其三十大罪。但康熙帝對鰲拜做出寬大處理,免於處死,終身監禁;對遏必隆僅革太師,後還公爵。這樣處理,不僅一舉清除鰲拜及其同黨,而且穩住了鑲黃旗。當時,康熙帝年僅14歲,而部署周密,沉著機智,處理得當,不失分寸,初露其胸懷謀略、臨機果決的政治家風範。

此後,康熙大帝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提倡文教,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對歷史:八大貢獻

康熙一生對中國歷史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概括說來,共有八點:

《吳三桂鬥鶉圖》第一,削平三藩,鞏固統一。三藩是指三個降清的明將:平西王吳三桂,鎮雲南;平南王尚可喜(子之信),鎮廣東;靖南王耿繼茂(父仲明、子精忠),鎮福建。三藩佔據要地,擁兵自重,成為清初的三個地方割據勢力,其中以吳三桂實力最強。從順治朝開始,軍費開支浩大,每年入不敷出。以順治十七年(1660年)為例,國家正賦收入銀875萬兩,而云南一省就要支出銀900多萬兩。竭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藩之需求。到了康熙初年,財政困難局面仍舊未見好轉。國家錢糧,大半耗於三藩。三藩在自己的獨立王國裡,設立稅卡,私行鑄錢,圈佔土地,掠

《清十二帝后宮疑案正解》 第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