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996【眾正盈朝】 (第1/3頁)

上湯豆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西城,貢院。

歷經三場九天的艱辛考驗,來自大江南北的三千七百多名士子終於可以走出這座守衛森嚴的考場,而閱卷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進行中。

今歲恩科因循往年舊例,陸沉並未強行增加新政的具體內容,只要求禮部在第三場策問加上一題,問新政推行阻力以及應對之策,至於前兩場尤其是份量最重的第一場經義科,依然按照過往的規矩命題。

因為這場恩科的重要性,主考官總裁由禮部尚書孔映冬親自擔任,副總裁則是禮部侍郎柳繼登,十八名同考官皆是翰林院的飽學之士,其中便有兩年前丙辰科的狀元姜晦和榜眼錢讓。

依照閱卷流程,在完成糊名、謄錄、對讀之後,第一場經義科的答卷在兩位總裁和同考官的共同監督下抽籤分配,由閱卷人員進行第一步初選,選中的答卷稱之為“薦卷”,若是同考官也選中便題上“取”字,最後則由兩位總裁核定,勾上“中”字便代表這張答卷進入最後的終選名單,待排定名次登上皇榜便是金榜題名。

在這個過程中,兩位總裁有權翻閱那些被黷落的答卷,從中選出明珠蒙塵之作。

及至四月二十二這天的傍晚,第一場經義科的答卷悉數閱畢,有四百二十七份答卷被取中,在經過最後的審定之後,其中三百六十份答卷的主人便是今歲恩科的貢士。

雖然恩科共有三場,但是第一場經義科最重要已是幾百年來的定例,後面兩場答卷只要不出現嚴重的原則性問題,基本不會改變這個結果。

二十五日,最終三百六十人的答卷被選定,在兩位總裁、十八位同考官和監察御史的共同見證下,眾人先將十八房卷首答卷之外的三百四十二人填入乙榜。

接下來便是重頭戲,也就是排定本次恩科的會元到第十八名,此為甲榜。

其中第六至第十八名由兩位總裁決定,這一場自然是由禮部尚書孔映冬定奪,柳繼登基本不曾提出異議。

然後則是兩位總裁和十八房同考官一同議定五經魁,也就是會元到第五名。

孔映冬看了一眼桌上那五份答卷,對眾人微笑道:“諸位這段時日頗為辛苦,本官盡皆看在眼裡,待甲榜五經魁確定,本官定會面稟聖人,為諸位表功。”

柳繼登謙遜地說道:“此皆聖人加恩於天下士人之德,大宗伯勞心費力居功至偉,我等不過是應盡本分罷了。”

餘者大多附和。

便在這時,一名年輕官員拱手道:“大宗伯,下官有一事不解。”

眾人循聲望去,只見是丙辰科殿試狀元、翰林院修撰姜晦。

孔映冬和煦地說道:“少陽但問無妨。”

聽到他親切地稱呼姜晦的表字,一些翰林院的官員不禁暗生嫉恨之意。

他們既然能在翰林院任職,自然也都是進士出身,論才能學識自覺不遜於姜晦這個年輕的狀元,再者他們知道姜晦出身貧寒,論家世背景不值一提,他之所以能得到孔映冬的青睞,不過是因為當朝右相對其的器重。

姜晦對周遭複雜的視線恍若未見,他上前一步望著孔映冬說道:“今歲恩科取士三百六十人,如今有三百二十七人來自江南十三州,僅有三十三人出身江北,且其中有二十八人籍貫為河洛京畿一帶,餘下十州之地僅有五人被取中。下官斗膽相問,這是否有些不妥?”

堂內一片寂靜。

孔映冬不動聲色地說道:“哦?竟有此事?本官未曾注意,姜修撰倒是好記性,果然是過目不忘的狀元之才。”

姜晦見他一句話就將關係撇得乾乾淨淨,便直言道:“大宗伯,今歲恩科乃是新政八策之首,是由秦王奏請、聖人恩准的福澤,旨在表明朝廷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決心,亦有彌合南北、士林歸心的用意,如今九成貢士皆出身江南,恐怕有違聖人的初衷。”

“大膽!”

柳繼登沉聲道:“你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修撰,豈敢妄議朝廷大政?”

“誒,柳侍郎莫要動怒,姜修撰也是在為朝廷著想嘛。”

孔映冬稍作安撫,然後看著姜晦問道:“你言下之意,本官是在刻意偏袒江南考生?”

姜晦雖然耿直,卻也不會犯那種授人話柄的低階錯誤,當即微微垂首道:“下官並無此意。”

孔映冬笑了笑,又問道:“那你是要本官偏袒江北考生?”

姜晦這時已經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很幼稚的錯誤。

似孔映冬這種宦海沉浮數十年的高官,最不怕的就是姜晦方才那種單

《九錫 上湯豆苗 筆趣閣》 996【眾正盈朝】(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