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部分 (第1/4頁)

你妹找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編輯推薦:

正是在翻譯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的過程中,譯者何懷宏教授開始不斷記錄下自己對生命、道德、愛情等等問題的思考和體悟,最終成就了他青年時代的沉思錄——《若有所思》,這些最真實和珍貴的個人內心生活經歷絮語,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宛若逝去的“那蘋果樹、那歌聲和那金子”。

年輕時與這樣一個思索的靈魂相遇,實在是一大幸事,80年代末這本小書首次問世的時候,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再版三次,許多讀過何懷宏這些文字的青年,向作者袒露了他深刻的思考在他們心中引起的強烈共鳴,這本小書也成為他們日後前行的行囊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使他們在內心孤獨無援的時刻得以頑強支撐,在慾望橫流的滾滾紅塵中得以守護內心的精神家園。在隨後的十幾年間,作者不斷收到青年朋友的書信,希望能再版這本書,有些已身在國外的朋友,仍念念不忘這本書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影響,對在輾轉遷移中丟失了這本小書非常難受,希望能買到一本終生珍藏。

正是這些四面八方不斷傳來的請求與呼喚,使作者決定重新修訂這本小書,在修訂過程中作者加進了一些從未發表過的內容,並且在結構上對全書進行了重大調整。此次出版,在印裝工藝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美的設計與悠長而細膩的韻味讓人愛不釋手。

自 序

這些隨感大部分是從我過去十年的日記和一些筆記中選錄出來的,而只有小部分是後來作勢要弄一本小書時寫下的,因此,可把這書看成是我個人內心生活經歷的某種供狀。雖然我覺得它是真誠的,但也清楚地知道這真誠的性質,知道這真誠畢竟是一種當時的真誠,歷史的真誠。一位詩人在對一位女性說他要終生愛她時是真誠的,後來對她喊:“我討厭你,給我走開!”時也是真誠的。我不是詩人,但這本書裡同樣可能有前後牴牾之處。十年來,我自覺雖然有一些大的東西沒有變,但畢竟有些想法還是改變了。不過,我基本上仍然不動它們,甚至在修辭、風格上也不動。我想,讓思想保留著──正如克爾凱戈爾所謂的“原始的臍帶”、原始的悸動,可能更有意義。

至於取“若有所思”為書名則有兩層意義,首先,“若有所思”可以指一種神態,即“似乎在想什麼”,也可以指一種結果,即“似乎想到了什麼”。本書作為一種成品,自然是指後者,但卻又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想到了什麼值得拿來發表的東西,因此,就在“所思”前加上“若有”二字,以抽去一些肯定,增添一些懷疑,給“所思”裹上一層仿彷彿佛的色彩,玩弄的手法有點類似於以姓氏“吳”使後面的名字“德”轉為反面,“賈”使後面的“寶玉”失去價值,而“何”則給後面的無論什麼都打上問號。但說實話,我私心也是頗有點喜歡這種不敢肯定的態度的。

第二層意思則跟我對“思”字的偏愛有關,我倒不覺得愛思就會成為一個思想家,愛智就是一名智者或哲學家。何況現在玩弄思想也可以賺錢,一本書有時不僅可以給作者飯吃,而且給許多人飯吃。因為思想有時可以貶低到這一地步,以致使一些真正的思者寧願使自己俗化,而把頭銜奉獻給另一些人,於是象跟人說“寫作這門手藝”、“音樂這個活兒”、“繪畫這個行當”一樣,說“哲學這個飯碗”,或者說“我什麼都是,唯獨不是哲學家”。但思畢竟是值得嘗試的,在我的詞典裡:“思,絲也。”思乃我生命的遊絲或觸鬚,在風中試探,試試看能抓住什麼。思乃對生命的執著和對死亡的抗拒。活著,就意味著思考。進一步,也可以說,思考的人是有尊嚴的人,人在思考時最能表現出他的特性。

最後,抄錄梭羅的一段話:“年輕人蒐集材料,預備造一座橋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許在地球上造一座宮殿和廟宇,而最後那中年人決定用這些材料造一間木屋。”因為它正好代表了我此時此地的心情,我也已近造木屋的年齡了,活了三十餘年,最大的一個收穫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平凡;知道了自己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而本來能做的一些事也隨著時光的流逝和機會的錯過而成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1987年11月於南昌

書評一: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點香

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點香

——評《若有所思》

文/雪蓮

看完何懷宏先生的《若有所思》,總希望外邊忽然飄起點兒雪花才好,也才能湊得上這一句“庭前雪落成一夜,不及梅花半點香”。許是我看的書實在少,總認為如今所謂的一

《若有所思的近義詞語》 第1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