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 (第1/4頁)
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隊,從此都開始國家化(除了中共的部隊以外),雖然在部隊的最高層,也許還看到這些地方諸侯擔任領導職務,但是部隊的結構與人員,都已經不再是傳統地方派系所主導的了。
附註:
'1' 事實上,到此時中日之間不但沒有正式的宣戰,也沒有正式的斷絕邦交,中國駐日本大使也還在東京任所工作,直到一九三八年八月之後,中國駐日大使才回國。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九日,中國才對日本絕交宣戰。
'2' 其實中國破壞黃河大堤,以阻止日軍深入追擊,就已經展現出中國抵抗到底的決心,中國寧可讓黃河氾濫自己的領土,也不要接受日軍的佔領與屠殺。
'3' 試想當時日本政府的陸相板垣徵四郎,只有師團長經歷而已,如何敢壓制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或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田俊六大將的建議?
'4' 岡村寧次指揮之“南路”日軍(沿長江而上)又分為南岸、北岸兩股,宜稍注意而不要與“北路”(沿大別山攻擊)的日軍混為一談。
'5' 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當時中國軍隊,十之八九的作戰裝備只有步槍與手榴彈等輕武器,根本沒有任何對付化學戰的防護裝備。面對毒氣攻擊,唯一的辦法是以毛巾泡水,掩住口鼻,這種做法當然不能抵擋日軍的化武攻擊,因此每當日軍以毒氣攻擊華軍之時,戰場狀況是極其悲慘的,常常整個陣地就成為了屍骨堆積場。
'6' 當時中國所有的本錢,都已放在購置軍火上,槍甚至比人重要,士兵勉強有飯吃而已,根本談不上營養,在野戰部隊中,醫藥幾乎等於沒有(除了“紅藥水“以外),在這種幾乎無法想像之艱苦狀況下,中國的守軍,生病、發燒、呻吟,卻又沒有醫藥的照顧,但他們仍然在每場戰鬥中,盡力地保衛自己的國土。
'7' 以侵略中國之“成果“與野心而論,蘇聯(繼承帝俄)是最在行了,尚無能出其右者。
'8' 胡宗南所留下的戰線缺口,造成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憤怒與震驚,因為這樣會立刻危及武漢的安全,但是胡宗南有蔣介石做為“後臺“,李宗仁也拿他無可奈何。
'9' 此時已經沒有德國軍事顧問的協助,而是中國的軍方領袖,首次單獨指揮與調派大軍,在如此寬廣的戰線上作戰。
'10'當時世界各國若是領土與軍力已經損失至此,照例都是投降,而到海外再組織流亡政府,只有中國是打到底。
第二十六章、切斷中國對外通路
整個中日戰爭中,一個勝負關鍵所在,就是中國是否能及早打通遭到日本以及盟國蘇聯切斷的國際通路。由於同盟國反攻緬甸、打通西南對外通路的計劃,一再遭到英國反覆的拖延,中國就始終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以裝備華軍成為可以在戰場上主動攻擊日軍的勁旅。即使如此,中國仍選擇苦撐到底、犧牲一切也不屈服的繼續抗戰,可是在得到最後勝利的同時,也耗盡了國家一切的元氣。中國在戰後沒有足夠的實力爭取到戰勝國應有的權利與光榮,因而遭到最可怕的出賣,都與她在戰時無法得到應有的援助,有著直接而且重要的關係。
在武漢會戰之後,中日兩國的作戰,陷進了戰略僵持的局勢,雙方既然無法在戰場上分出輸贏,那麼兩國最後決定性勝負的關鍵,就轉移到戰略資源運輸通路的爭奪上了。誰要是能先截斷對方供應戰略資源的通路,誰就是戰爭最後的贏家。因此日本決定要盡一切的力量,來切斷中國的對外通路,只有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失去繼續作戰的能力。因此日本的戰略目標,一是深入中南半島與印度洋,切斷中國西南方的對外通路;二是與蘇俄(日本原來的世仇)完成了一個利益交換的協定,讓斯大林(所謂反法西斯同盟國中的一員)自動配合日本切斷中國經新疆通中亞的西北通路。
26。1 對外通路決定戰爭的勝負關鍵
在抗日戰爭的時期,中國仍是一個全方位落後的弱國,特別是在中國西南的抗戰後方基地,根本沒有作戰所必需的工業結構與能源供應。因此,中國需要從外國輸入維持作戰的必要資源,最主要的是石油、軍火原料與各種零件的進口,這是支撐中國繼續武力抗日的基本條件。若這個供應線一旦被完全的切斷,中國就無法繼續抵抗日本了。
同樣的,日本本國的戰爭資源也非常有限,其作戰成敗關鍵,亦在於維持物資供應路線的通暢,以輸送石油、鋼鐵、橡膠,與各種金屬等戰略物資回到本土。根據史料的分析,當西方國家終於在一九四一年,決定
《中日戰爭爆發》 第4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