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3部分 (第1/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賂拍睢:浪估贅ザ��蟮猛�砉�徒舛�恍傅毓ぷ鰲K�銜��1939年3月的希特勒…斯大林條約證明了其基本主張是正確的,它提供了一條從萊茵河到阿穆爾河遠至日本的軸線。對希特勒來說,該條約是一個穩住俄國的權宜之計,因其當時正攻佔波蘭。儘管1941年希特勒撕毀條約後豪斯霍弗爾撰寫的多篇社論合乎愛國精神,但是,顯然,豪斯霍弗爾將其看作是一個地緣政治學上的錯誤,指出拿破崙和法爾肯海因在反對廣闊中心地帶的作戰中遇到了種種困難。麥金德曾擔心的和豪斯霍弗爾所爭取的互相兼併的前景,因“巴巴羅薩計劃”而徹底破滅了。沒有一個地緣政治學家預見到英國和美國的海上力量同俄國的陸上力量聯合起來的情形。希特勒顯然是希望避免捲入同英國海上力量作戰,他堅持認為,英帝國的繼續存在是世界秩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地緣政治學家們預見英帝國要遜位,並預言領導地位將轉給美國。顯然,希特勒的種族主義壓倒了地緣政治學家的影響。如果地緣政治學派勢力更大一點,德國也許不會如此易遭攻擊。

破壞地帶和“多米諾”理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餘波當中,新的政治組合和技術限制放鬆導致索爾·科恩用核心地區和破壞地帶的詞語來描述世界政治地理。1915年,多爾格雷夫用了“擠壓地帶”這種說法來描述位於中心地帶和海上強國之間的小國的地位。1942年,惠特爾西在其論著中將位於德俄兩國之間的小國緩衝地帶(本世紀三十年代德國地緣政治學家用製圖方式將這類國家劃為一類),稱為“破壞地帶”。關於這類核心地區和破壞地帶的區分及歸類,顯然只表現了變化過程中的一種暫時現象。隨著核心地區不時地出現和消失,破壞地帶不時地合併和分裂,衝突力量的本身也在轉化。

為了描述這種競爭更形象化起見,人們想象出一種特別有說服力的形象化比喻,就是所謂的“多米諾理論”。這種政治地理學特性描寫所表達的看法,看來粉飾了過去四分之一世紀中美國所定的許多外交和軍事決心,而在支援這類行動的言論中,使用了這種形象化的比喻。“多米諾”說法生動,貼切。在1980年的總統競選中,羅納德·里根說:“我們不要自欺。蘇聯是當今發生的一切動亂的禍根。假如他們不搞這種多米諾把戲,世界就不會有什麼熱點了。”國務卿黑格一直認為,唆使古巴援助薩爾瓦多游擊隊,卡扎菲上校試圖將查德與利比亞合併和西南非洲人民組織從安哥拉打入奈米比亞,都起因於主要煽動者蘇聯人的邪惡影響。1982年春,恐慌籠罩中美洲,“多米諾”理論明顯復活,一幅一塊塊多米諾骨牌倒下去的形象曾作為《時代週刊》封面圖片題材報道的主題。在這期間,亨利·基辛格的辯白書《動亂的年月》出版,他贊同下述看法:“北越人的勝利對東南亞的自由和國家獨立的前景之影響無疑是嚴重的;極為有害的多米諾理論結果證明是正確的。”

如此世界觀起因於一種擔心,這種擔心萌生於四十年代。當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餘波中,地中海地區的國家接二連三地倒入蘇聯的懷抱。杜魯門學說便是針對這種形勢而提出來的。1947年,前美國駐巴黎和莫斯科大使威廉·布利特在《生活》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明確表示對上述情況的擔憂,並對世界所受危險的程度作了詳細敘述。這表達了人們對鐵板一塊的共產主義的擔心;這種共產主義起源於俄國,透過中國和東南亞正向全世界蔓延。這是那種亞細亞遊牧部落從草原地帶湧出吞沒文明世界之威脅的新的政治形式,這在許多著述中都有表述,例如富勒少將的著作中就有這方面的記敘。共產主義的這種蔓延同俄國之有計劃的征服方針(可追溯至彼得大帝)的神話混為一談了。按照這種荒誕說法,當時俄國侵略的首要目標是暖水出口。然而,1688年,在攝政王索菲亞統治下的俄國和奧斯曼帝國同克里米亞可汗的第一次戰爭,其動機既不是要求出海口,也不是為解放君士坦丁堡而進行的聖戰,而是為了保留基輔,並不願意履行對波蘭的條約義務。無論是什麼動機,這次戰爭的地緣政治的影響還是傳播的相當遠。這就是同中國發生邊界爭端和在阿穆爾河(即黑龍江)對面出現不斷對抗的根本原因。俄國向太平洋的推進,由於當時其軍隊用以對付克里米亞韃靼人而未能如願。在被迫情況下與中國進行多次談判,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將整個阿穆爾河盆地劃給中國。但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俄國又將其收回,聲稱該條約無效,於是爭端在繼續。

俄國繼承下來的羅曼諾夫王朝的野心,或者東正教的聖戰精神,或者俄羅斯種族

《戰爭地理學研究》 第1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