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繁��
宣德二年(1427),陳通率軍擊敗了黎利,斬首萬餘人,但他沒有乘勝追擊,而是讓黎利率殘軍逃跑。九月,黎利上書明廷,聲稱找到陳氏後人(當年成祖起兵的名義就是為原國王陳氏報仇復國),請求明朝罷兵,冊立陳氏後人為君。宣宗有意答應,但是英國公張輔等人認為明廷如果沒有合適的藉口就答應,只是向天下人顯示朝廷的軟弱。宣宗召見楊士奇和楊榮,尋求對策。他們二人贊同宣宗的想法,認為這是體恤民情,沒有示弱。宣宗在楊士奇等人的支援下,欣然同意,派特使恢復陳氏政權,命陳通撤兵。然而黎利推說陳氏後嗣已死,請求明廷冊立自己。宣宗沒有理會,派人繼續尋找陳氏後人。宣德三年(1428),黎利再次進獻貢物,請求冊封,宣宗仍不理會。宣德六年(1431),黎利再次請封。宣宗考慮到陳氏後宣德雲紋銅燻爐人已經無從找起,黎利署理國事已成事實,就同意了他的請求,冊封黎利為國王。這樣,安南再次獨立,脫離了明朝的直接統治,但仍然是明朝的附屬國。從此到明朝末年,明朝和安南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放棄安南,免除了連年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也為明朝節省了大量的開支,除去了一個沉重的包袱。
仁政愛民。在對內的治國之道上,宣宗能夠實行安民、愛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治的期間內,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宮九重,思田裡三農”,這的確是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宣宗的真實心態。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宣德五年(1430)三月,宣宗路經農田時,看見路旁有耕作的農民,於是他下馬詢問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他興致盎然,取來農民耕田的農具,親自犁地。沒推幾下,他停下來,回頭對身旁的大臣說,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勝勞累的感覺,何況農民終年勞作。說完就命人賞賜農民錢鈔。他對農民的生活和處境是瞭解的,因此能夠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到他們的利益。同年六月,京畿地區發生了蝗災,宣宗派遣官員前去指揮消滅蝗蟲。他仍不放心,特意諭旨戶部,告誡他們往年負責捕蝗的官員害民的危害一點也不比蝗災小,因此要嚴禁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還做有一首《捕蝗詩》頒給臣子。
宣宗賜宦官銀皿宣宗清楚,昏君濫用民力乃至亡國,隋煬帝就是個例子。宣宗以此為鑑,非常注意愛惜民力。在他統治的10年間,多次下旨為民解困。宣德元年(1426)七月,罷湖廣採木。宣德五年(1430)二月,罷工部採木。宣德三年(1428)十一月,錦衣指揮鍾法保請採珠東莞,宣宗不但沒有同意,還認為他是想用這種擾民的事情為自己謀求利益,將他逮捕入獄。他還多次蠲免稅額、積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殘疾和戶內無丁力者的匠籍。
盛世隱憂。在宣宗君臣的不斷努力下,宣統朝社會、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進入了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這樣的評論是有一定道理的。當時邊境安定,蒙古雖有擾邊的行動,但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宣宗實行安撫的政策,力主和議,保持了和平共處的局面。放棄安南也是個明智的選擇,使得久經戰亂的明朝和安南都得到了穩定發展的環境。爭奪皇權的朱高煦的反叛,很快就被平定了,沒有釀成大的禍患,加強了皇權。宣宗愛惜民力,與民休息,重視農業,力勸農桑,鼓勵墾荒,農民得以安居樂業,社會財富迅速積累起來。時稱“宇內富庶,賦入盈羨”,是明王朝財力最雄厚的時期。商品生產程度提高,手工業得到發展,商路增闢,國內外貿易有所發展。農民生產生活得到保障,農民起義也很少。宣宗任人得當,吏治較為清明。
宣宗行樂圖然而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君臣陶醉在表象的治平景象中,沒有意識到盛世下存在的隱患。“臣僚宴樂,以奢相尚,歌妓滿前”,紀綱為之不振,這種情況宣宗當然脫不了干係。這位年輕的天子有一種很特別的愛好就是鬥蟋蟀(促織),因此被稱為“促織天子”。宣宗對鬥蟋蟀達到了痴迷的程度,經常派宦官選取上好的蟋蟀。因為這種緣故,鬥蟋蟀在全國風行起來,蟋蟀的價格扶搖直上。後來宣宗覺得北京的蟋蟀不好,派太監四出採辦。其中,蘇州的蟋蟀特別好,宣宗為此還特意敕令蘇州知府況鍾協助太監採辦1000只蟋蟀。上命下達,攤派給了當地的百姓,弄得雞犬不寧。據說當地一個糧長用一匹馬換取了一隻好蟋蟀,準備獻給宣宗,不料妻妾觀看時跑掉了。妻妾自知闖禍自殺了
《明十六帝順序及時間》 第9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