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20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二日熹宗的去世,標誌著明代一個黑暗時代的結束。清代學者談遷在其《國榷》中說,天啟一朝,與正德一朝極相似。熹宗“好獵樂內,嫉諫悅文,無一不同”。以此看來,天啟一朝,魏忠賢誠然罪過極大,大臣更顯無恥,然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熹宗亦難辭其咎,不能不為這一時代的黑暗承擔責任。

朱由校小檔案

姓名:朱由校

出生:萬曆三十三年(1605)十一月

屬相:蛇

卒年:天啟七年(1627)

享年:23歲

在位:7年

年號:天啟

諡號:惁皇帝

廟號:熹宗

陵寢:德陵

父親:朱常洛

母親:王選侍

初婚:16歲

配偶:張皇后

子女:3子,2女

繼位人:朱由檢

最得意:製造出非常機巧的水戲玩具

最失意:兒子早夭

最痛心:乳母客氏一度被逐出宮廷

最不幸:溺水染病而亡

最擅長:土木工程

思宗可能是明代皇帝中性格最為複雜的一個。正如一位學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機智和愚蠢,膽略與剛愎,高招與昏招,兼而有之。當然,複雜性格的背後,是複雜的政治形勢。農民思宗御押

起義、後金軍隊的入侵、災荒、大臣之間的黨同伐異,都是讓思宗頭痛的難題。處理這樣的難題,成功或者失誤都屬於正常。在史學界,有一種所謂“17世紀危機”的理論,即認為17世紀中葉全球氣候變冷,導致處於溫帶的中國北方莊稼生長和收穫期明顯縮短,並進而引發饑荒和瘟疫,以及長江中下游稻米高產區因過度追求貨幣的增值而導致糧食匱乏,動搖了明王朝的社會與經濟基礎結構。清兵的入關與清朝的建立,才引導著中國從危機中走了出來。這樣的理論,似乎也可以為思宗這個亡國之君開脫了。孟森說:“思宗而在萬曆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後,則必亡而已矣!”思宗死的時候,也是這樣自解的。此後,歷史學家對於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為崇禎帝的一生實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然而,人才何代無之?要在知人善任罷了。然而崇禎一朝“有君而無臣”。思宗既想有心為治,卻不識用人之道,以致釀成亡國悲劇,未必無過。而且,孟森也說思宗“苛察自用,無知人之明”、“不知恤民”。因此,一方面,一個勤政、自律、立志有為的皇帝無奈成為亡國之君,固然使人同情;然而,另一方面,思宗用人之拙、疑心之重、馭下之嚴,卻正是加速了明王朝覆亡的催化劑。

自信:除魏忠賢

“神明自運”四字,是明末清初松江(今上海市)名士夏允彝對思宗除去太監魏忠賢一事的評價。稍後的歷史學家如談遷等人,對於思宗在除魏忠賢一事上所表現出來的穩重、魄力,都歎賞不已。的確,在天啟末年和崇禎初年,思宗的政治才能曾曇花一現般絢麗奪目。他在接替自己的長兄朱由校的皇位之後,很快進入角色,並順利排除一切影響他皇位和執政的因素。在明代歷史中,思宗幹得最漂亮的一件事,無疑是在不動聲色中除去了權傾朝野的魏忠賢。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四日,天啟皇帝死後的第三天,朱由檢正式即皇帝位,定次思宗手書“九思”年改元崇禎。當時,魏忠賢以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魏忠賢的親信田爾耕為錦衣衛提督;崔呈秀為兵部尚書。朝廷內外自內閣、六部乃至四方總督、巡撫,遍佈魏忠賢的死黨。魏忠賢不敢公然加害思宗,只是因為明代皇權的權威而不敢輕舉妄動,但是,暗中的毒害還是有可能的。所以,思宗在八月二十三日入宮當天,一夜未眠,取來巡視宦官身上的佩劍以防身,又牢記皇嫂張皇后的告誡,不吃宮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麥餅。整個宮中,都處在一種非常恐怖和壓抑的氣氛當中。登基之後的思宗,深知要除去魏忠賢,必須要首先穩固自己的地位並保證自己的安全。他一面像他的哥哥朱由校一樣,優待魏忠賢和客氏,一面將信王府中的侍奉宦官和宮女逐漸帶到了宮中,以保證自己的安全。

魏忠賢對於思宗,則始終無法揣透其心意。他不知道新上任的皇帝,到底將如何對待他。他的策略,就是送一些美女給思宗。思宗在明代皇帝中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怎麼好色。在當時戰戰兢兢的心態下,思宗自然對美色更無興趣了。據說,思宗怕引起魏忠賢的擔心,將魏忠賢

《明朝十六帝功績》 第2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