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起來的位元分解、消化,為我們的感官和心智提供“營養”(我們所需要的資訊)。
光碟上的位元是沒有重量的,一張光碟上儲存500部小說還是儲存2000部小說,或者連一個位元都沒有儲存,其重量不會有絲毫不同。然而光碟本身卻又是由原子構成的。
如果我們以傳輸光碟的方式來傳輸資訊,那麼我們能否得到這張光碟上的資訊,完全取決於我們所在的地理位置的“交通”(communication 的早期含義之一)的狀況,而不是取決於我們所擁有的“通訊”、“傳播”(communication
在現代的主要含義)。在一張光碟上,位元附麗於原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得以傳輸原子的方式來傳輸位元(資訊)。通訊的問題表現為交通的問題。
在人類發明電報之前,“通訊”問題基本上等同於交通問題。為什麼在“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因為戰亂使得人難以順利地從A地到達B地。
在A地的人能否得到在B地的人的資訊,基本上取決於有沒有能順利地從A地到達B地的傳遞資訊的人。
在傳遞資訊是如此困難的情識下,
人類想出了一些代替“人對人”(person toperson)模式的資訊傳遞模式。比如,人讓一隻鴿子(信鴿)和一條聰明的狗在相隔遙遠的兩地傳遞資訊。在茫茫大海上遇難的水手將他們的遇難經過寫在一張紙上,再把這張紙放在一個密封的瓶子裡。這個瓶子被投入大海後,藉助於海流,這個瓶子漂流到某個有人跡的海灘上。
此外,人們還想出了更加聰明的辦法——用聲光訊號來克服空間距離。某一社群(部落、教區、村鎮)或集體(如軍隊)用鐘聲、鼓聲、號角聲來迅速、有效地傳遞資訊。最典型的例子是早期的航海者普遍使用的“燈語”和“旗語”,以及中國古代的軍隊用烽火臺傳遞敵人進犯的資訊。曾經在中國家喻戶曉的小說《雞毛信》可以讓我們生動地體會到由人來親自傳遞的資訊的“通訊”方式(即“交通”意義上“通訊”方式)與它的替代方式之間的差異。主人公海娃歷盡艱辛,把一封“十萬火急”(信封上的三根雞毛表示“十萬火急”)送到了目的地。在小說中,我們還看到了海娃使用了另外一種通訊方式——透過“訊息樹”來傳遞資訊。海娃在一個很高的山頭上站崗(即搜尋資訊),當他遠遠地看到日偽軍來進犯時,就將身旁的一棵用石頭支撐著的枯樹推倒,鄉親們立即從這個訊號中得到了它所代表的資訊。我們看到,透過這棵“訊息樹”傳遞的資訊與透過位元傳遞的資訊頗為相似:
1)與位元一樣,“訊息樹”只有兩種狀態——立著和倒下;
2)“訊息樹”所表達的資訊是以光速傳遞的,傳送資訊者(海娃)只要一推倒“訊息樹”,資訊的接收者(鄉親們)幾乎在同一時刻接收到這一資訊。
在當時的條件下,“訊息樹”固然是一種相當有用的通訊工具,但它也有其致命的侷限。由於它只有兩種狀態,所以它也只能承載兩種資訊(“敵人來了”和“敵人沒有來”)。我們可以說,它只能表示兩個位元的資訊。要表達比較複雜又具有嚴格的保密性的資訊(如“雞毛信”上的內容),它就無能為力了,所以海娃必須翻山越嶺去送“雞毛信”。
目前的數字技術已經部分地克服了海娃遇到的難題——可以以光速傳遞的資訊必須以犧牲資訊的豐富程度為代價,資訊的豐富程度必須以犧牲光一樣的傳輸速度為代價。但由於頻寬的掣肘,這一難題仍然沒能徹底解決。對於內容豐富,需要用大量的位元來表示的資訊,我們也只能像海娃一樣,用傳遞原子的方式來傳遞資訊,只不過海娃傳遞的是作為“雞毛信”的原子,我們現在傳遞的是作為“光碟”的原子。
可見,使用光碟不過是權宜之計。一旦頻寬瓶頸被消除,只讀光碟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正如光碟出現後,許多大部頭的印刷品也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1993年,微軟公司的《美國百科全書》光碟的發行量首次超過了作為印刷品的《美國百科全書》。現在的Internet使用者在遇到生詞時,可以直接查閱上網的《韋伯斯特大詞典》,但這樣使用《韋伯斯特大詞典》的代價畢竟太昂貴了——你每查一個詞,都得給ISP和電話公司交一次費。每一次你只能下載一個或幾個詞條,卻無法下載整部《韋伯斯特大詞典》。相比之下,買一張《韋伯斯特大詞典》的光碟要划算得多。所以,在頻寬難題真正解決之前,製造光碟(將位元依
《孤獨的數字7》 第2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