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頁)
套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胱遣煌福�山崛綈蹋�褂芯褪悄巖允艿叮�窨淌幣倉荒芸討譜橄嚀蹙拔錚�荒芫�襝縛獺!�
“田爺威武!”孔四一個大大的馬屁奉上,他擺攤也常有買些各地石,不過價格都很低,正常人都知道那就是工藝品啦,就像老頭子說的,明明賣你一個工藝品,你非要當寶貝買著,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不過還別說,這種人真不少!
吳晨聽得入迷,差點忘了自己的正事,見孔四給大家續茶,才想起來自己最關心的問題,搞了半天都在討論這方印石的材質上了。他見田老一口氣說了那麼多,也不好馬上就問,就想等老爺子喝口茶歇了口氣再說。
還好孔四知道吳晨疑惑所在,等了一會,先替他問了出來,這方印章到底是不是天祥的私章,還是後人仿的。
田老沉默了一會,搖了搖頭,說道:“我只能肯定的是這塊印石的確是田黃,要說天祥的私章,不敢確定,這裡面疑點頗多,其一石頭的包漿似乎沒那麼老,除非當年刻了之後沒有怎麼用過。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是私章,除了作為私人印信之外,也是主人的玩物,應該是經常放在手邊把玩才是;其二石材印章應該是從元代王元章開始;其三田黃是在明清才開始盛行;雖然疑點不少,但是要說後人仿製也有點說不過去,誰得了這麼一塊極品田黃,會眼巴巴的去仿製天祥的印章?這些我都無法解答,印章收藏一直較冷門,關注點主要有篆、刻法、印泥、質地、外形等等,除了材質方面,我對於制印本身也不是很在行。”
最後一句話說得吳晨跟孔四都是一愣,看來真是術業有專攻啊,像田老這樣的收藏家都只是一知半解。孔四嘟囔了一句,早說呀,前面說了那麼多,都沒有最後一句有份量啊。
“呵呵,你們也別擔心。”田老見他們的表情,呵呵一笑,“我雖然一知半解,不過我有個老友,姓劉,那真是大家!就是上次說過帶你們去拜訪他的。我對印章這點見識也是從他那裡學來的。剛好他最近會回廣府,到時候帶你們一起去拜訪一下。”
吳晨跟孔四也只能唯唯稱是,至於什麼姓劉的,沒聽說過,估計是什麼專業教授之類的,這些人雖然在行業外名聲不顯,不過在專業領域那可是權威。
雖然無法鑑別出來,不過既然聊得開心,田老還是給他們稍稍普及了一下印章的一些常識。天朝的雕刻字,最古老的有殷的甲骨,周的鐘鼎,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字通稱“金石”。
所以自古就有一門專門的學科叫“金石學”,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就是有名的金石學家。璽印也是“金石”的一種,關於其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
但是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如戰國時期,主張合縱的名相蘇秦佩戴過六國相印。近幾年來,出土的物又把印章的歷史向前推進了數百年。也就是說,印章在周朝時就有了。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有的是戰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此外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準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也有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在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徵權力。造紙術出現之後,因為簡牘變為紙帛,封泥的辦法就逐漸廢除,改為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
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才開始盛行石章,到了今天,用料酒更雜了,天橋那些刻假章的,如果是一次性用的,甚至連蘿蔔都用上。
田老給兩人粗粗介紹了
《寶路狗糧好嗎》 第36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