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0部分 (第1/4頁)

南方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幾分鐘後,這條錯誤訊息便傳遍整個華爾街,美聯航的股票價格從每股12美元暴跌至3美元,造成納斯達克不得不在11點07分停止其交易。等美聯航發表宣告澄清事實時時間已經過去將近一個小時,其股票直到11點29分才獲准繼續進行交易。美聯航當日的收盤價格為10�92美元,下跌11 個百分點,導致公司損失數億美元。

在這起事件中,股票分析所的研究人員認為沒有必要對Google連結的內容進行獨立審查。公司總裁理查·德萊曼說:“因為我們提供的只不過是‘閱讀服務’。如果我們說‘這條新聞今天上了某份報紙’,我想肯定沒人會讓我們去調查一番。”

美國論壇公司發言人蓋瑞·維特曼稱,這條新聞並未出現在當天的報紙中。即使它在該報網站上被列為“頭條訊息”,那也肯定是在過期檔案中,因為這篇文件自從2002年之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修訂或釋出。公司在後來的宣告中是這樣解釋的:“很明顯,這篇文章所包含的資訊已經向讀者暗示了事件的發生日期是在2002年。另外,文章結尾附註的評論,也顯示出該文發表於2002年。”

同時,彭博社發言人也承認,很多股票分析所提供的資訊,往往未經獨立稽核就直接播報。無獨有偶,就在美聯航風波剛過去幾周,新聞媒體又錯誤地宣佈了蘋果公司總裁史蒂夫·喬布斯的心臟病突發事件。這些事件不但說明了資訊傳播速度之快,而且向我們展示了資訊、誤解和混淆在網際網路上得以迅速蔓延的方式。資訊瀑最易於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發揮效應,在這種情況下接收者本應使用大量新資訊進行佐證,但卻往往因為時間原因來不及對事實情況進行核查,或是對訊息的來源鑑別真偽。 。。

永恆的資訊瀑(4)

如今,世界經濟越來越依賴綜合資訊系統和全球金融中心進行網路互聯。各國都擁有眾多的私人和政府資訊庫,範圍從訂閱服務,政府和非政府機構報告,網際網路資訊和討論組一直到各種部落格。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到底該信任誰?

集體性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此社會心理學術語由Daniel Katz和Floyd H� Allport創造,指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即“群體中的大多數個人不會接受某個觀點,但卻(錯誤地)認為其他人都會認同該觀點”。

但是,如果每個接收資訊的人都是理性的,那麼這種資訊瀑效應還會如脫韁野馬般失控嗎?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實際上就連最瘋狂的資訊瀑最初也是經過理智的判斷形成的。

社會學家認為人類形成信仰和觀點的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直接體驗,令人信服的原理以及社會認證(即經過他人的驗證)。其中,社會認證方式取決於“他人”的數量和質量(指判斷資訊的能力)。

羅伯特·西奧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曾寫道:認為某個觀點正確的人數越多,這個觀點就會越正確。看到別人都這樣做即認為這種做法合理,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思維方式。因此便形成一種規律,即仿效經過社會證明的做法要優於“走自己的路”,因為這樣會少犯錯誤。通常,如果有很多人去做某件事,那這件事一定是正確的。

西奧迪尼認為社會認證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最具影響力:

1�不確定性。當人們不清楚事實真相時,他們往往會觀察別人的做法,並認為別人的做法是正確的。

2�相似性。人們總是傾向於跟隨和仿效那些和他們差不多的人的做法。

1978年,斯坦福大學教授,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資訊瀑傳播鏈中的個體,在被捲入其中之前需要達到一個“臨界點”。他認為,人的選擇總是具有雙重性,既可以選擇參與其中,也可以選擇不參與。而做出這種選擇則依賴於和臨界觸發點相關的對成本和收益的個人判斷。也就是說,在某個指定個體決定這樣做之前,他需要了解已經這麼做的人有多少,佔多大比例。對此個體而言,這個臨界點就是判斷此決定是否利大於弊的時機。換句話說,只有當看到足夠多的人已經這麼做時,他才會放心地加入其中。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現實的同感驗證”,指的是在一個高度強調內化的社會網路中,其成員會透過內部互相影響的方式,而非直接進行觀察或體驗的方式形成對外部世界的觀點和認識。

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的研究中,羅納德·伯特發現,為了尋找在特定情況下適用的解決方案,人們

《溼營銷最具顛覆性的營銷革命》 第1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