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頁)
暖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一理論在大田實施工程中體現為科學的系統程式:良種良法配套、狠抓育苗假植、主攻大田移栽,精心田間管理,功成採收烘烤。苗、栽、管、烤環環緊扣,良法操作,貫徹始終,不違農時地將科學技術措施落實到煙田與烤房。
以產優質煙而富饒,而聞名的開陽縣,正是在堅持自己的科學種煙理論和不斷完善大田施工程式中走出來的。然而,這些理論和程式的形成,卻有一個漫長的實踐和不斷學習、引進的過程,它們本身就是歷代科學種煙理論及實踐與開陽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1烤煙良種的變遷。開陽早在1943年就從甕安縣引進了美國品種“佛光”和“特字400號”,這兩個品種在開陽種植了近30年,到1970年才引進了“紅花大金元”,為了適應當時菸廠原料緊缺的需要,1974年又引進了多葉品種“春雷”系列。原料緊缺矛盾解決之後,菸葉品質的優良上升為主要矛盾,於是1980年又引進了美國品種“G-28”,1983年又引進了“G-140”。經多年實踐,開陽認定,要發展烤煙生產,必須採用良種,到1986年全縣以“紅花金元”和“G-140”為當家品種,淘汰了“春雷”系列多葉品種,並嚴禁種多葉品種,並試種“Nc-82”和“k326”等優良品種。直到今天,“Nc-82”和“k326”仍是開陽的當家品種。近年來開陽積極進行品種試驗,並對“雲煙85”、“k346”等品種進行中試,以期解決“Nc-82”、“k326”種植多年、品種退化和病蟲害加重的矛盾。
2育苗和假植的歷程。“秧好一半谷,苗好一半收”,這就是開陽人的培育壯苗觀,可見其重視程度之高。1970年前,開陽烤煙是露天裸種育苗,1971年縣菸葉站派潘國華同志請來河南技術員2名,在城關進行塑膠薄膜育苗,經過6年推廣,於1977年實現全縣育苗塑膠薄膜化。
塑膠薄膜育苗在開陽的試驗成功並普遍推廣,使開陽菸葉質量產生了質的飛躍,使菸葉產量也大幅度提高,這就是1969年-1978年這個災難深重的“文革”時期開陽菸葉產量和質量得以較大幅度增長的重要原因。這10年的年平均產量是上一個10年年平均產量的2倍;產值是上一個10年的倍;均價是上一個10年的倍;國家稅收是上一個10年的5倍。塑膠薄膜育苗的成功,大幅度縮短了育苗期,使原先裸種露天育苗的苗齡130天-150天,變成塑膠薄膜育苗的70天-90天,變原先的“小滿”至“夏至”栽煙為現在的“立夏”至“小滿”栽煙,使商品質量好的“伏煙”比例大幅度增加,商品質量差的“秋煙”、“青煙”比例大幅度減少。這就是塑膠薄膜育苗大幅度提高菸葉質量的根本原因。
塑膠薄膜育苗是科學種煙史上劃時代的轉折點和里程碑,是科學技術變成生產力和經濟效益的光輝典範。
在1987年前,開陽都是實施的“母床”煙苗直栽大田,菸農謂之“栽滑煙”,1987年開陽實施“中美合作改進中國菸葉質量”試驗、示範課題後,開始推廣“營養塊”假植育苗技術,到1990年時已普及全縣,1990年開陽人自己發明了“開煙一號制缽器”假植育苗,這項技術已在開陽大部分煙區得以推廣。“營養塊”育苗和“開煙一號制缽器”假植育苗解決了培育壯苗問題和從根本上解決了適時移栽問題。就培育壯苗論,“開煙一號制缽器”比“營養塊”育苗好得多,也比其它各種形式的假植育苗優越,這一結論是專家試驗和廣大煙農實踐經驗做出的。
1996年,開陽首次從畢節引進包衣種育苗,當年試種8000畝,1996年從南京引進包衣技術,自己生產包衣種31000包(合3100公斤),供1997年生產用。1997年開陽包衣種面積達31000畝,佔種煙面積的;1997年又從南京引進烘乾機,為開陽和清鎮市、修文縣、熄烽縣生產包衣種193954包(合公斤),供1998年生產用,1998年開陽烤煙育苗全部實現包衣種化,播種面積達60000畝。
塑膠薄膜育苗、“營養塊”和“開煙一號制缽器”假植育苗、包衣種育苗是開陽烤煙育苗史上三個轉折點和里程碑,它們都在各個歷史時期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菸葉質量和產量,都把開陽科學種煙水平推向一個新階段。
2001年開陽引進了漂浮育苗,這是當今國內外最先進的育苗方式。但在開陽必須建大棚,還需要有增溫裝置,這對千家萬戶非規模經營的菸農來說是難以做到的。2002年曾祖蔭發明了“有氧發酵釀熱
《曾祖倩個人資料》 第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