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3頁)
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肌閉饢灞樾小D敲蠢�∮諦鐐蚩喑閃朔穡�蛙寇恐諫��漵惺裁床煌�吭懷P扌杏黴Γ�腿我飧〕劣鍾惺裁床煌�空饈切扌杏黴Ψ淺V匾�囊桓齬勰釵侍狻H鍁宄�耍�壩粲艋蘋ㄎ薹前閎簦�嗲啻渲襝な欠ㄉ懟!斃小⒆ ⒆�⑽遠際切扌校蝗喜磺宓幕埃�淙荒罘稹⒋蜃��倉皇峭�搿�
我的禪宗心法老師袁先生曾說了一句名言:“知妄想為空,妄想即是般若。執般若為有,般若即是妄想。”換言之,如果能作得了身、心的主;遇到事情該提起時就提得起(用),該放下時就放得下(空),這就是境界般若(物來則應,過去不留)否則,像我們平常,頭痛不能叫它不痛,腰痠了不能叫它不酸。不但作不了身子的主,連自己的心念都管不住。經常胡思亂想,甚至不知到底想些什麼;知道了亂想的無謂,卻怎麼也停不住。許多損人不利己的事就這麼糊里糊塗地做了出來,因此“至可憐愍者也眾生”——就成了釋迦的口頭語。
其實,凡聖所不同的就在於前者迷糊而隨境流轉,後者清明而超然物外。中國道家說了句很美的話“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和佛家的正受可以說有異曲同工的會意之妙。
這麼看來成佛豈不太尋常?的確,平常心就是道,最平凡的也就是最不平凡的。如今要這群念念在“不平凡”上打轉的我們,收回“放心”,歸真返璞地 做到“和光同塵”的平凡境界,真是談何容易!因此 ;古人有云:“成佛作祖乃大丈夫行徑,非帝王將相之所能為。”於是佛家就為此提出了種種修行法門,諸如:唸佛、止觀、參禪、觀想等等。
懂得了這層道理,學佛修道的行者無論在曰用行事或上坐用功時,才知道如何心平氣和地陶化這 ,顆野馬塵埃之心。久而久之,他們自會“無事不登三 寶殿”。再度出現時卻是“水月道場,空花梵行。”的另一番景象了。
韋提希一語問出三藏十二部的重心所在——“思惟”“正受”,世尊不禁破顏微笑,即時從口中放出五色寶光,灑照到頻婆娑羅王的頭頂。
這才是真正的灌頂;記得引導我學禪的大師——袁先生曾說:“諸佛菩薩隨時都在給我灌頂, 也時時給他們灌頂。”不明理的人聽了不是以瘋狂視之,就是迷信地想入非非。其實這是功夫境界,本身自性放出的光和如來的光,光光相照,不就是互相灌頂嗎?
這個時候,大王雖然被幽閉在禁室裡,“心眼”卻無障礙,遙遙地望見世尊;五體投地施以禮拜。見地、功夫自然增進,立刻修成了阿那含,進入了初禪之門。
平常打坐時心裡風起雲湧的妄想,乃至於妄想不起了,心裡還有一個“空”的“念頭”,這都屬於“心障”。
至於眼前黑洞洞的一片無明,就是“眼障”的緣故,如果用功到忘身,而進入非肉眼所見的清淨無邊之境,就是眼無障的一端。
我們所以不能成道,就因為心、眼有障,如果心、眼障消就能見佛,也可以說是初人明心見性之門了。
這時候世尊又對韋提希說:“你知道嗎?阿彌陀佛離此不遠。”
《阿彌陀經》上卻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這兩種說法那一種才對呢?對我們這群凡夫俗子而言,阿彌陀佛無疑是遠在天邊。有朝一曰乘上人造衛星,來個太空漫遊,也不見得能找到這西天的樂園。那麼世尊何以又對韋提希說“阿彌陀佛離此不遠”?這和某些宗教所說“道在我們心裡”是同一個口吻,也就是“道不遠人,人自遠遣”的意思,只要我們心地上是一片淨土,阿彌陀佛自然顯現,要怎樣心地才會是一片淨土呢?這就必須要修持淨業了。
接著又說:“你現在留心看看‘淨業’修成,生於彼岸的人們具備了些什麼條件,我概略地為你介紹一下,也好讓後世想往生極樂的人們有個典範”。
通常我們一看到有人做了樁壞事,就會脫口而出,“造業!造業!”學佛之後,看到某人不太順眼,“業力深重”這頂帽子就送了出去。
其實學佛的也個個在造業,阿彌陀佛如果不是“業力深重”,西方樂園就不會出現。這話怎麼說呢?
我們再看看六祖——“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四弘誓願不也是一股強烈的業力?
其實“業”也就相當於事業之業,善的是善業,惡的是惡業;造業並不一定是“造孽”。人們不造善業,就不可能成佛,成了佛不造善業就不可能普度眾生。
法藏比丘以一國
《定慧初修小說》 第6部分(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