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無條件信任 (第1/2頁)
鋼城小草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唐玄宗對安祿山可能叛亂視而不見是不爭的事實,但為什麼沒有提防安祿山隱藏的威脅呢?
世人皆以為謎!
如果說安祿山在叛亂的道路上有巨石阻攔的話,那這塊巨石就是唐玄宗本人。巨石沒有起到阻攔的作用,反而讓安祿山獲得了一種至高無上的庇護。
在歷史上,唐玄宗是少數幾位勵精圖治有所作為的皇帝之一,又是奢侈享樂導致國家破亡的皇帝之一。與他的名字有關的兩個重要的歷史名詞,一個是“開元盛世”,另一個是“天寶之亂”。正負對應,天地懸殊,但他的政績卻不能用數學上的正負相抵等於零來判斷,他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都同樣給後世留下難以磨滅的後果。
能否阻止或者避免安祿山發動叛變,最關鍵的人物一直是最高統治者唐玄宗。直到安祿山起兵,玄宗一直掌握著朝廷大權,李林甫專權也好,楊國忠專權也好,誰也取代不了他的地位。他雖然年事已高,他不點頭,任何事情都不能推進。對於安祿山的叛變,不是他沒有能力阻止,實際上是他一直不相信安祿山會反。
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必然性,但並不是所有發生了的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處置得當,許多事情本來可以化險為夷。即便當時危機四伏,按下葫蘆浮起瓢,東方不亮西方亮,****必然發生,但也可能在別的方面出現裂縫,而不是發生在范陽。
一件驚天動地的事件的發生,不可能沒有任何跡象可循。一件驚動天下的事件,可以瞞得住一個人,或一部分人,卻不可能瞞住所有的天下人。
關於安祿山謀反的動向,早就有人察覺,也有人明裡暗裡告訴過唐玄宗,但唐玄宗不肯相信。安祿山的叛亂陰謀並不是都掩蓋得非常成功,而且至少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手下擁有強兵,存在著發動叛亂的嚴重危險,怎麼就始終不能引起玄宗的警惕呢?
安祿山拍馬屁的水平並不算高明,他說的話極其膚淺,其中的虛情假意都是極容易被看穿的。可是玄宗怎麼就深信不疑呢?
李林甫活著時,安祿山覺得自己沒有李林甫狡猾,所以佩服、害怕李林甫,不敢輕舉妄動。他只能悄悄地做點兒準備,雄武城貯存點兒兵器,已經被王忠嗣看破玄機,王忠嗣不止一次地給安祿山上眼藥,唐玄宗不介意。及至楊國忠為相,安祿山瞧不起他,經過長期的準備,安祿山叛變的條件已經成熟,更不把楊國忠看在眼裡,因此將相間產生了嫌隙。
楊國忠一再說安祿山可能謀反,玄宗都不聽,當然這裡面有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和的私心作祟。
太子李亨也察覺到安祿山反叛的跡象,告訴唐玄宗,唐玄宗也不相信。
發展到後來,許多人告誡唐玄宗,安祿山有反叛的可能,但都動搖不了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唐玄宗甚至把告發安祿山的人綁送給安祿山處理,對安祿山的信任,幾乎達到了一種變態的程度。
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可以這樣認為,玄宗對安祿山叛變始終不加戒備,除了安祿山故作憨愚給唐玄宗造成了假象外,應該從唐朝建國以來的政治鬥爭瞭解唐玄宗的心理。
一百多年來,唐王朝政治上的鬥爭主要表現在宮廷政變上。唐太宗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逼父下臺;武則天把親生兒子殺的殺,放的放,終於篡位奪權,再誅殺李氏宗室。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逼武后讓位,擁立中宗復辟;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誅殺武三思,率兵眾殺入內宮,以失敗告終;韋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十六歲的太子李重茂即位,韋皇后臨朝稱制;太平公主、李隆基聯手誅武韋集團,扶持睿宗上臺。中宗次子李重福陰謀在東都洛陽叛亂,自立為帝,被洛州長史崔日知平定;太平公主策劃廢黜太子李隆基,李隆基卻收拾了太平公主,繼位為帝。
一直以來,唐朝政治上的鬥爭,或最高權力的爭奪主要在皇室內部,一場又一場流血的、不流血的政變令人觸目驚心。唐玄宗年輕時親眼目睹或親身經歷了一系列的宮廷政變,這對他的心理影響非常深刻。
因此可以這樣推測,唐玄宗即位以後,所感到的對皇權的威脅仍是朝廷高層和皇室內部。唐玄宗和他的宰相們如姚崇等人認真總結了“再三禍變”的起因,極力避免重蹈覆轍,以安定皇位。
採取的重要措施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不用功臣;二是諸王外任和伺察;三是整頓禁軍。
應該注意到,在歷次政變中,常常是那些有功之臣權勢過大,擁立某一位親王陰謀奪權,禁衛軍常常成為
《聖唐緊捆綁曼妮五四裝》 第86章 無條件信任(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