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部分 (第1/4頁)

古詩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目前學校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們很難做到將學習作為成長的手段,充分享受過程。然而,只有當學習成為一種享受時,學習才會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重“結果”輕“過程”的學校教育,迫使每個學生從小把注意力集中在力爭名列前茅的最終結果上,而不是在各項活動中鍛鍊自己的各種能力。我們往往習慣於用最終的結果進行人與人之間的橫向比較,而很少用活動的過程對自己進行過去與現在的縱向比較。這種意識上的“錯位”往往導致學習目標的錯位和自我定位的錯位。

是跑第一還是跑第二,是當雞頭還是當鳳尾,這在學生時代是經常要遇到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學習目標就是為自己選擇合適的定位。

在學習中,自我管理水平較高意味著有較高的學習策略水平,包括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充滿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學習活動的過程,同時,在確立學習目標時也往往選取既適合自己能力水平而又富有挑戰性的任務。

選擇最適合的學校

2007年北京的理科高考狀元林茜,在參加高考前就已經被保送北京大學數學學院,並已經收到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高考成績出來後,港大以每年14萬元港幣的全額獎學金向林茜發出邀請。對此,網易進行網上的討論:“如果你是林茜,你會選擇入讀哪所大學?”在2007年6月26日至7月3日期間,一共有31234人進行了投票,71%的人選擇香港大學,28%的人選擇北大。儘管林茜本人最終選擇了北大,但是多數網民的選擇卻是港大。

1選擇學習目標(3)

2006年7月19日搜狐開展網上調查,參與調查的有14922人,調查的問題是:“如果你是高考狀元,你會選擇上北大、清華還是港校?”的人選擇香港的高校;選擇的是北大清華;的人認為各有優勢而很難做選擇。“你認為香港高校的優勢在哪裡?”的人認為培養人才的方式跟世界接軌,能學到更多東西;認為有豐厚的獎學金,學費無憂;認為將來就業更有競爭力。

多數網民願意選擇香港大學的主要依據有三條,首先是在美國《新聞週刊》釋出的《2006年全球大學100強排行榜》中,香港大學排名第69,北京大學百強不入,以此斷定港大的實力比北大強;其次是港大的獎學金遠遠高於北大;第三是香港大學釋出的“2005年度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顯示,該校99%的畢業生就業或升學,平均月薪萬多港元,最高

月薪達萬多港元,該校2006年應屆畢業生已知的聘書多來自國際投資銀行、管理顧問公司及跨國企業。港大畢業生如此良好的就業前景顯然是北大難以企及的。

如何在內地名校與香港名校之間做出選擇,各人的選擇各有不同。某保送生參加清華大學自主招生考試,考試分筆試和麵試,其中面試只用了10分鐘,三個考官連續不斷地提問,而問的都是專業知識方面的問題,考生與考官之間基本沒有什麼互動交流。

該學生又參加了香港科技大學的面試,在面試現場,3位專家用英語向4個學生提了4個問題,學生也要用英語回答。一是進行自我介紹,要求講在班級裡發生的故事;二是談自己在競賽中的想法和感受;三是如果清華和香港科大同時錄取的話,會選擇哪一個;四是讓學生提問,這是面試的學生最感到意外的內容。顯然,這和此前他參加的清華大學的面試完全是兩種風格。比較的結果是,香港的大學更關注人格、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各方面的培養。

該生最終選擇了香港科技大學,當然,其中的原因也包括他獲得了香港科技大學在全國7個全額獎學金中的一個名額,共40萬港元。校方招生人員還告訴該生,他之所以能獲得獎學金,學習和競賽成績並不是主因,而是他的綜合素質佔了上風。

選擇無處不在,人們面臨的選擇也越來越多。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面臨是否去香港或出國讀大學的求學選擇。

香港理工大學大三學生謝健雄的調研報告《揭開“港校熱”的神秘面紗——關於內地對香港自主招收內地高考生反應過熱的調查分析》顯示,對比港校,%內地大學生認為應多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的人認為“課程應該更實用”

他報告針對就讀內地高校的二年級學生和就讀香港高校的一年級學生這兩類不同的研究物件設計出了兩份對比問卷。有效問卷151份,調查樣本包含就讀內地高校的大二學生82人,就讀於香港高校的內地大一學生69人。除了收集調研資料,他們還對部分學生進行了個案訪談。

《反思中國大陸當代教育》 第12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