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 妥協 (第1/2頁)
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如此一來駙馬豈不是在和朝廷為敵,將如何自處?”王安石應該是目前這三個人裡最瞭解洪濤思路的一個,畢竟他已經和洪濤聊過兩次,很快就找到了其中的關鍵。
“駙馬只需教授邊軍制作之法,其餘之事自有朝廷決斷。”聽了王安石的話,神宗皇帝陷入了沉思,好一會兒才發表了意見。
確實是意見,透過這一下午的相處,洪濤發現宋朝的皇帝真不能出口成憲,有時候他的意見還沒兩位宰相分量重呢,分分鐘會被否決。
對了,說起兩位宰相,洪濤又對自己的歷史知識儲備重重的鄙視了一次。原先他以為王安石在朝堂裡最大的政敵就是司馬光,因為歷史書裡好像是這麼講的。
可事實上司馬光早在九年前就因為新政的問題和神宗皇帝鬧翻,主動請辭去了外地,具體頭銜是兵馬都總管、安撫使、兼知永興軍府事,大概意思就是永興軍路的主官,和後世的高官兼武裝部長差不多。
宋朝是沒有軍區司令的,因為作戰部隊只有禁軍,還是歸朝廷統領,除了樞密院和皇帝之外,誰都不能染指。
地方上的廂軍已經被消弱得沒什麼戰鬥力了,說是軍隊,其實就是建設兵團和農墾兵團,修修水利、墾墾荒地才是正事兒。
永興軍路以前屬於陝西路,神宗登基之後分成了永興軍和秦鳳兩路,司馬光等同於從京官外放做了個封疆大吏,就是為了避免和王安石在朝廷上天天鬥嘴。
但有一個概念洪濤沒猜錯,司馬光確實是保守派裡的旗手,即便他不在朝堂上出現,但在他周圍依舊圍繞著一大群官員,並以他為首同進退。
這次王安石沒再犯糊塗,他也認識到了保守派對新政的重要性,沒有再和皇帝兩個人決斷此事,堅持要把司馬光叫回來,大家坐在一起當面鑼對面鼓的好好聊聊。
如果花膏的事情可行,雙方該妥協的妥協、該讓步的讓步,只要能確保新政繼續執行下去,一切條件都可以談。
皇帝當然也是這個意思,新政與其說是王安石主導的,不如說是他背後慫恿的,成敗與否對他影響非常大。
而且朝中長期兩派對峙也嚴重影響了國家的正常運轉,要是能借著這次機會讓兩派坐下來聊聊,對誰都是好事兒。
然後司馬光不就回來了嘛,只不過永興軍離東京還有點距離,不是說回來就能回來的。回來之後這三位大腦袋還得先湊一起對駙馬提出的策略先做初步評估,達成了共識之後才能把駙馬叫來接著往下談,所以才耽誤了半個多月時間。
共識顯然是達成了,現在司馬光已經重新回到朝中,官拜門下省侍中、知樞密院事、鎮淮南府、判永興軍。
北宋的官制和南宋略有不同,恰好神宗又剛剛改過一次,這一大串官職洪濤還真搞不太懂。但有一個事兒他聽明白了,司馬光現在也是宰相,可能、沒準兒、保不齊比王安石這個尚書省左僕射稍微低那麼一點點,最次也是個副相。
這不就是共識嘛,王安石也不怕多一個副相來給他搗亂了,司馬光也不忌諱在政敵下面當官違心的去幫助推動新政了。
至於他們之間是怎麼交換利益的,真沒必要和自己說,反正大家各退一步的姿態算是做出來了,後面該怎麼走,就得看自己的花膏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實質性的補償。
事實上也確如洪濤所料,改革派和保守派確實達成了初步妥協,但內容遠遠比他預料的複雜。
在這半個多月的時間裡朝堂裡都快開鍋了,大家全都在抱著團的互相討價還價,就像菜市場上買菜的老太太一模一樣,幾分錢的利都得爭得面紅耳赤。
王安石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副相的位置,還承諾不再把《三經新義》做為科考唯一讀物,算是暫時放棄了開創一個新學派、在思想上控制後人的念想兒。
這個讓步不可謂不大,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眼中,著書立說、開山立派,有時候比當宰相的成就感還強烈。
同樣做出巨大讓步的還有神宗皇帝,別看他在新政問題上是和王安石站在一起的,但這兩位的目的卻不盡相同。
神宗皇帝藉助新政改革的機會,已經把諫權實質上架空了。現在御史臺基本都控制在王安石一派手中,從原本的制衡皇權和相權,變成了兩黨相爭的輿論工具和打擊對手人格的大噴子。
做為想大幹一番事業的年輕皇帝,神宗深深體會到了諫權和輿論的重要性,要是還和原來一樣容忍這些御史言官們有事兒沒事兒就瞎嚷嚷,他想幹點啥都幹不痛快。
御史臺已
《大宋有幾個皇上》 第042章 妥協(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