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60部分 (第1/4頁)

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軍校正門的左邊空地,當年曾經是專用於軍事訓練的大操場。這一片原來是沖積沙地和水田,軍校改成大操場後,當年每天下午都能看到學生們摸爬滾打、揮汗苦練的身影。大操場開闊平整,是黃埔軍校開學典禮的場所,1925年1月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也是從這裡誓師出發,在戰役中又曾臨時充作飛機場使用。隨著時間的變遷,現在已經是廠房林立,錯落的低矮民房和小商店填塞著當年的演兵場,密集的建築群擠滿了當年空闊的空間,很難覓見大操場的痕跡。這裡已經沒有當年那激越的軍號聲,夏日只有那廣場上老楊樹梢頂的蟬發出陣陣聒噪。長洲島以及周邊東圃、天河一帶,過去也常常被用做黃埔軍校學生實戰訓練、演習的場所。在許多不為人知的尋常巷陌中,都曾留下過軍校師生的身影。

黃埔軍校大門的如此建築佈局,在陸軍小學原祠堂式大門前面再增建歐陸式大門,也正體現了當時軍校教育“中西合璧”的先進思想。

據歷史照片和黃埔軍校的老人回憶,當年在軍校大門前、碼頭邊還有一座木製大牌坊,兩邊的對聯是:“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對於面積僅有數平方公里、兀立江心的黃埔島而言,這個碼頭一直是軍校與外界往來的惟一通道。這道牌坊,便是當年的軍校生踏上黃埔長洲島的第一道門,牌坊上的字,曾使他們熱血沸騰,終生不能忘懷。對於這些來自天南地北的有志青年而言,踏黃埔軍校二校門上這個碼頭,就意味著放棄了經商發財、入仕升官等前途,他們在此登上革命征途的第一航站,翻開了自己命運的嶄新一頁。2004年夏,黃埔軍校迎來了建校80週年,就在這個碼頭邊,一批又一批從世界各地奔赴“世紀約會”的黃埔老人臨江久久佇立,昔日的戰友和敵人相對無言,熱淚縱橫。一位老人顫巍巍地彎下腰,深情地觸控著碼頭上的木樁,告訴後輩:“我的一生,就是從踏上這個碼頭的那一刻徹底轉變的。”

這個碼頭,曾經定格了黃埔軍校建立之初許多經典鏡頭:1924年6月16日清晨,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乘坐“江固”艦在此登岸,主持軍校開學典禮;同年11月13日,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之際,乘“永豐”艦經由這裡,回到校園向師生們告別。當年“到黃埔去”的口號一呼天下應,成千上萬中國各地以及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青年,不遠萬里在此登島,接受鐵血磨鍊;滿載著支援的武器、飄揚著斧頭鐮刀旗幟的蘇聯船隻,在這裡曾經一次又一次駛入黃埔老人的舊夢深處。

從軍校正門進入校園後不遠處便是二門,這裡最初是陸軍小學的校門。軍校時期,在二門右側的牆壁上,曾較常時期掛過蔣介石手書的“親愛精誠”校訓。二門門口掛的一副對聯,上書:“殺盡敵人方罷手,完成革命始回頭”。對聯言簡意賅,令人油然而生征戰沙場的豪情。當時的軍校裡,到處都張貼著這種宣傳革命、鼓舞士氣的對聯,使人一進軍校就強烈感受到其革命激情。二門東西兩邊的房子,原為管理部和衛隊長室,現為錄影資料放映室和接待室,是如今用以改善黃埔軍校舊址娛樂、休閒的設施配置。

當遊客步入校園,來到此地,仍然能感到當年濃烈的革命氣氛,牆壁上隨處可見醒目的筆鋒回異的標語口號:“碧血千秋”、“臥薪嚐膽”、“精神不死”、“艱苦卓絕,完成革命”等。

校本部——黃埔島腹地和軍校中心

由二門再向裡面走就是校本部,面臨珠江,背倚扯旗山。由於黃埔軍校分校眾多,在長洲島上的校舍被稱作校本部,以示區分。

校本部是一座由兩個四合院組成、嶺南風格的祠堂式樓房建築,從空中俯瞰成“日”字形,是軍校整個舊址的核心部分,佔地總面積9444平方米,建築面積10600平方米。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堂校舍,軍校創辦時略加維修。這座建築是黃埔軍校的中心,房屋高大,騎著戰馬可從樓下穿堂而過,因此被稱作“走馬樓”。整個佈局是坐南朝北的四合院構架,上、下兩層的磚木結構,雕窗坡頂,青磚素瓦,分為左中右三路。四周迴廊相圍,各層廊內相通,走廊相連,木質樓梯;深四進,每進之間以天井相隔。底層中路通道又稱大花廳,左右兩邊房間較大,每間約有100多平方米,底層房間南北兩面下部為磚牆,上部是寬敞明亮的滿洲窗。二樓的房間為隔扇窗,每間4扇。四方形的院子,和校門同樣樸素。這幢大房屋原是廣東陸軍小學的校舍,當年陳炯明叛軍曾將這座陸軍小學舊址牆壁擊穿幾個大洞。軍校初建時,這裡雜草叢生,房內空空。在物資和資金奇缺

《黃埔軍校知多少》 第60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