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六百一十一章 放手 (第1/2頁)

米糕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陛...陛下....翰林、翰林院、如今籌、籌建完、完畢....”

翰林院內,翰林大學士盧楚正在向天子介紹翰林院的籌建工作,因為這位有些口吃,所以說起話來結結巴巴。

宇文溫看著這位“歷史上第一位科舉狀元”、“歷史上第一位結巴科舉狀元”,面上無任何不悅之色,盧楚這六年來的仕途經歷,證明其人有真才實學,所以區區口吃小毛病,算不得什麼。

問題是,將來大學士們作為中書省的“辯論選手”,和門下省的平章、參政辯論時,口吃這毛病怕是不妙。

不過宇文溫倒是覺得口吃有好處,就是可以在劇烈的辯論之中,用斷斷續續的陳述,打亂對方的辯論氣勢,讓對方團隊之中性子急的“辯論選手”急火攻心。

政事堂辯論,不是潑婦罵街,不許人身攻擊,不得對方打斷說話,所以盧楚的口吃毛病反倒不會是弱點。

宇文溫在翰林院裡邊視察邊聽盧楚講解,對於翰林院的現狀很滿意,他還試了一下翰林院裡的電話系統,又看看大學士們的辦公場所,以及在翰林院值守時的下榻處。

簡而言之,科技的進步,使得社會的總體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升,這在長安顯得特別突出。

別處不說,在中書省,“二十四小時熱水供應”,夏有“空調”、冬有“暖氣”,足以讓入宮值守的官員們住得舒舒服服。

當然,給“大老闆打工”,就要對得起“大老闆”給的工資和待遇,平日裡多費神辦事,那是必須的。

如果說,中書省的中書舍人是皇帝的秘書,那麼翰林院、樞密院的大學士、學士,就是皇帝的顧問,在皇帝決策時,提供文事、武事方面的“顧問服務”。

文、武學士的人選,自然就要涵蓋文事、武事、文學、水利、機械製造、工程營建、天文地理及各學科等方面的人才。

如此,就面臨著一個選拔標準的問題。

以翰林院而言,文學士們如何在“文”這方面達到皇帝顧問的高度呢?

其一,文學類的要看學問,而評價學問程度高低的標準之一,就是科舉成績。

雖然以分數定高低(唯分數論)有弊端,但綜合考慮下,這是最公平(相對)的評價標準,所以要想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學士(學問類),就必須是科舉進士出身。

其二,要看成績、履歷,工程類的學士選拔,要看其是否有大型工程、火輪船、火車管理的經驗。

其三,學問類,譬如選拔精通天文地理、各學科的學士,要麼看其科舉考試成績,要麼看其在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

其四,教育類,想要入選學士,就得有在公辦學校體系任職的經歷(州學及以上),是不是官員無所謂。

當然,在學士之上的大學士,是翰林院的“招牌”,既然是招牌,就得有好名聲。

范陽盧楚,出身五姓七望的范陽盧氏,有郡望,有成績(狀元),靠自己努力讀書、考試才當的官,是一個不錯的典型,所以不僅被宇文溫選為翰林院學士,還提拔為大學士,作為翰林院的“當家頭牌”。

如此安排,就是要提升科舉的地位,引導文官的構成變化,將來,文官團體之中,科舉出身的官僚佔比越來越大,門閥政治就徹底斷了根。

當然,新時代的科舉,不可以走向八股文這種死衚衕,所以新時代的科舉官僚,必須是“文理皆通”,還得具備一定的科學素質,以及寬闊的國外視野。

樞密院的武學士,也有相關的選拔制度,之所以要制度選人而不是天子隨意欽定,就是宇文溫要給自己的兒孫樹立一個好的制度榜樣。

再過不久,等中書省兩院籌建完畢,中書省、門下省的博弈就要開始了。

中書省擬定的詔令,要經過門下省諫議院稽核,諫議院的平章、參政們如果認為詔令不合適,必須給出明確理由並且列出來,而不是模模糊糊的“我就是不同意!”

這時,出席“詔令稽核會”的兩院大學士就要作為正方,和反方(諫議院平章、參政)代表進行當場辯論。

大學士們在辯論中贏了(按相關制度判定),反方的反對理由無效,重新投票表決詔令透過與否時,就不得以這個理由杯葛,必須讓詔令透過。

如果辯論輸了,詔令打回中書省,從頭再來。

這樣的稽核方式,顯然會降低詔令的稽核速度,但宇文溫認為這樣的代價值得付出,因為這首先涉及到制度博弈,而一個國家只有靠制度來管理

《逆水行周起點》 第六百一十一章 放手(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