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60章 自由,從頭到腳 (第1/2頁)

琳琅歲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陳濟懷在其領導下的兩江發展大業中,要把教育改革放在最優先,最重要的位置。 而這也是一項長期,又極其艱鉅的任務。 雖說在上海等地,陳家人已經有過幾十年的,成功創辦各類新式學堂的經驗,而且培養了很多人才。 這些人才就如同種子一樣,散落在兩江的各個領域。兩江早期的政界、軍界和經濟界的精英們,也大多出自其中。 但僅僅依靠過去的這些經驗,就想實現全域普及近代教育推廣新文化,卻是遠遠不夠的,將面對的困難也是極其複雜多樣的。 這不僅涉及到範圍和資源的問題,更有同以科舉應試為核心的傳統教育之間,形成的尖銳矛盾。 要知道,作為歷代選才取士的基本制度,科舉制在這個古老國度中,已經奉行了超過千年。 在經過長期的演進之後,至大清朝時,科舉更是發展到了最為鼎盛的階段。 其體制已經完全成熟固化,考核內容以儒家經學義理為核心,以“八股文”為形式。 受此僵死一般的限制,科舉制度早已喪失了原本的積極性。又無法接受新的思想、學術和技術,極度缺乏革新精神,弊病甚多。 然而,長久以來,科考卻是華夏曆朝歷代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特別是對那些寒窗士子們來說,科舉制是扭轉個人和家族命運的唯一途徑。 就連陳家人在早年間,也是靠這條道路改變了家族的門楣,才有瞭如今的種種機緣。 更為重要的是,以科舉制度為基礎,經過千餘年來的發展,早已形成了一個十分龐大計程車人階層,也是華夏獨有的精英社會群體。 所謂“士農工商”,在華夏曆代的傳統社會中,士人階層都排在四民最頂端。地位崇高的他們,擁有強大的影響力,甚至是統治力! 由於他們掌控著文化知識、輿論導向和鄉里經濟等,從這些方面出發,使得士人階層成為了民間的真正統治者。 對於這一點,歷代的朝廷皆是心知肚明,因此都把對士人階層的籠絡,放在治國理政的核心位置上。 如今陳濟懷要想在兩江推行新式教育,最大的難點之一,便是該如何處理好,與舊有計程車人階層之間的關係。 其實由這場變革產生的鬥爭,在兩江剛剛自治時起,就已經開始了。 那時,因為自治必然會影響到,兩江地區計程車子們繼續參加大清的科考。 所以在清廷明裡暗裡的鼓動下,很多偏守舊計程車人階層,多選擇了離開兩江。 陳濟懷在那時候,對這些人採取的是放行的政策。現在看來,這對後續的各項變革來說,反而是十分有益的。 因為當初的那些離開者們,多是地方上最為保守的人群。少了這些勢力的存在,各項新政在推行中反倒少了很多麻煩事兒。 而在實現了全民普及教育之後,打破舊有的四民等級,造就人人皆平等,也才能水到渠成。 不過即便如此,在觸及社會根本的教育改革方面,陳濟懷等人依然保持著謹慎。 因此經過反覆審慎的研究,他們最後定下了“分化,漸進,標準”的總體方針。 其中所謂“分化”,就是為了保持穩定,要儘量降低原有士人階層的反對。在過渡的過程中,要給予他們一定的出路和機遇。 為此,陳濟懷決定開辦了五所國學院,相當於大學堂。給那些讀傳統詩書的學子們,繼續考學的途徑,並且在其畢業後仍有選官的機會。 這五所國學院分別是,設在江寧的兩江國學院,蘇州的江蘇國學院,安慶的安徽國學院,南昌的江西國學院和河內的交趾國學院。 後來因效果良好,又增辦了兩院。在鳳陽開辦了兩淮國學院,在贛州開辦了南方國學院。 所謂“漸進”和“標準”,是礙於兩江現有的人力、財力和社會環境,暫時無力將普及教育全面的鋪開。 而是採取分階段逐次推進的方式開展,每個階段都要制定相應的標準,要求各地方切實落實到位。並作為重要指標項,納入官員考績當中。 緊接著,在各地方開始廣建各級學校的同時,陳濟懷還主持頒佈了兩江的教育法令——《學制律》。 以此法為綱要,對地方進行約束和指導。 兩江也將在這些舉措下,一步步的實現普及義務教育,逐漸形成結構完整的教育體系。 陳濟懷在力行發展教育的同時,還沒有忘記總是與教育密不可分的,文化、民俗和宣傳。 也就是在頒佈《學制律》的同時,他下令設立了一個新的政府機構,文宣司。 文宣司剛剛成立,便在陳濟懷的授意下,呈請頒發了“髮式自由令”。 所謂髮式自由,是指無論男女,其發須樣式、服飾以及是否纏足等,皆應按本人意願自由選擇,並受到法律和官方的保護。 旁人不論以何種理由,皆不得強迫本人改變,否則即為違法。 如若有任何組織或個人,需要對他人的裝扮等,進行統一要求或限制。必須先向文宣司提交申請,並詳細闡明合乎情理的緣由。 在經過文宣司核驗審批透過,頒發許可之後,才

《激戰1百度百科》 第160章 自由,從頭到腳(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