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7部分 (第1/4頁)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從諸葛亮給李嚴的回信內容看,諸葛亮不僅沒有做皇帝的意思,而且還表現出了強烈的“忠君”思想。諸葛亮原信內容如下:

吾與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復相解!足下方誨以光國,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東方下士,誤用於先帝,位極人臣,祿賜百億,今討賊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寵齊、晉,坐自貴大,非其義也。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三國志。李嚴傳》引《諸葛亮集》)

諸葛亮的信中雖有“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的內容,但並沒有“九錫”、“十錫”之類字眼。“九錫”原是“九種受命”的意思。只不過由於王莽利用“九錫”之封篡位後,人們便很容易將“九錫”與做皇帝聯絡起來,實際上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諸葛亮之所以說“況於九邪”,而不說“況於九錫邪”,就是為了強調自己認同的是“九種受命”,以避免讓人錯誤地以為自己想利用“九錫”而篡奪皇帝之位。再看看另外半句“雖十命可受”,裡面更是清楚地講明瞭“十種受命”的意思,與“錫”字一點也不搭界。

將諸葛亮給李嚴的信翻譯過來,便是:我和你相知已久,原本不想再給你解釋這些了。足下你教我要以光復國家為念,告誡我不要受規則約束。看來你我之間還不夠默契呀。我本是東方平民,被先帝厚愛,目前已經位極人臣,祿賜百億。如今討賊未成,先帝的知己之恩也還未報答,卻要模仿齊、晉,坐自貴大,這實在是不義之念。假若能消滅曹魏,斬殺曹叡,讓皇帝遷還故居,我和大家就可以共同晉升。到那個時候,不要說是九命了,就是十命也可以接受。

在這封信裡,我們只看到了效忠和建功立業的內容,哪有什麼“想當皇帝”的含義在裡面啊?。

還有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假如諸葛亮把做皇帝的意圖寫進了書信中,他又怎敢把自己的書信流傳下來呢?難道他就不怕對他自己的後代不利嗎?

第三,“孤”並不是皇帝的自稱,“稱孤”更不是要以皇帝自居。

皇帝的自稱不是“孤”,而是“朕”。“孤”是一方領主的自稱,一個州牧就可以稱“孤”。袁紹在任冀州牧時曾給公孫瓚寫通道:“孤與足下,既有前盟舊要……”。

劉備在任豫州牧時對諸葛亮說:“孤不度德量力……”,對關羽、張飛說:“孤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

第二十八篇 誰在將諸葛亮“妖魔化”化?(2)

幽州牧劉虞忠於漢獻帝,拒絕了袁紹清他做皇帝的請求。他說“孤受國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胡覺照教授所謂的“諸葛亮想做皇帝”的論斷是完全錯誤的。

(二)諸葛亮不可能借刀殺關羽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關羽率荊州主力進攻樊城,曹操的徵南將軍曹仁被困城中。曹操派于禁、龐德前去援助曹仁,卻由於連日暴雨洪水之災而“七軍皆沒”。關羽借地利及高船之優勢掃蕩曹軍殘餘,並且取得了擒于禁,斬龐德的驕人戰績。但之後不久,孫權暗中和曹操勾結。孫權派兵悄悄偷襲荊州,而曹操則連續增兵援助樊城。於是關羽的形勢急轉直下,不僅被曹軍大將徐晃擊退,而且還被吳將呂蒙襲取了荊州。建安二十五年一月,關羽在窮極之下被吳兵擒殺。

從樊城之戰打響,到關羽被擒殺,大約歷時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孫權、曹操各派主力去夾攻關羽。但劉備方面卻未派一兵一卒去援助關羽。這似乎讓人太難以想象。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猜測,可能是諸葛亮想借吳人之手,以除掉關羽這個目中無人的將領。但後來他否定掉這個猜測,轉而做了一個較為平和的推論:荊州敗局應歸結於劉備的“疏慢”。

被章先生否定掉的猜測,後來被上海大學教授朱子彥先生一把抓了過去。朱子彥先生認為,荊州之失和關羽之死的罪魁禍首是諸葛亮,是諸葛亮借曹、孫之手殺了關羽。

朱子彥教授在論及諸葛亮借刀殺人之“行為”時指出:曹操、孫權暗中聯手,以絕對優勢兵力夾攻關羽。作為劉備“軍師”的諸葛亮,沒有隨時將荊州“險情”提醒給劉備,致使劉備方面沒有派兵援助關羽。所以,諸葛亮是故意要送關羽上斷頭臺。

按照朱教授的邏輯,諸葛亮不將荊州“險情”提醒給劉備,沒有盡到一個“軍師”應盡的職責。既然如此,劉備應該譴責諸葛亮的“失職”行為才是。但我們根據史書記載得知,劉備不僅沒有譴責諸葛亮的“不作為”,而且還升了諸葛亮的官,讓諸葛亮坐

《孔明最後死在哪》 第17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