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1/4頁)
月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圍湖造田也是張春第一次完整地提出系統論和控制論,並將它付諸實踐。
隨著調查工作的進行,在農學堂的地圖越來越大,越來越詳細。各小組都提出了自己的調查報告和方案。學術廳的論文演講每天不斷,資料室裡的資料開始堆積成山。農學堂所有的專業都在圍繞沙洲進行工作,甚至在北廣湖開始進行小規模的種植試驗。
蘭慧芳不再擔任教師,而是到了資料室進行資料整理,並把其中最基礎的部分形成教材提供給學生學習。
這使蒙學堂內,大學、中學、小學的區分越來越明顯。
只是所謂的大學,現在沒有固定的學生,全部都在研究一線。只有在學術廳有論文演講時才聚集到一起。
小學五年的課程和目的已經比較清晰,就是基礎教育,編制的教科書逐漸規範,袁芳與胡登平兩個人已經很難全部教下來,所以從中學畢業生中又挑選了兩個學生擔任小學老師。幼兒園和小學已經有了六名老師。好在學生最多的時候已經過去,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生正在減少。不過如果採石場正式進行招收工人,就難以避免要讓工人的孩子上學,南漳碼頭的夥計們的孩子將來也是要來上學的。學校必須為以後的學生增加做準備。
比較混亂的是中學,他們人數最多,年紀都都偏大,他們中間大部分人都將只學習一個學科的知識後,快速補充到林業站、原種場、各類工廠中去當工人,以後還會有農場,或者直接回村當村幹部。現在的數量仍然有兩百多人。這些人只能算是後來的職業中學的學生。
而且因為師資力量的不夠,教學不夠系統,過早進入工作,這些人中真正能夠留下來完整學完學業的,恐怕只有選拔出來進入各課題組和研究所當學徒的那些人,數量不超過五十人。
這些人才是真正的中學生。希望就在隨著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回增加中學生的質量和人數。
張春為這大多數“犧牲”掉的一代人可惜的時候。顧明和劉光利卻把這些人當寶貝。只有已經成家,是半個農業所當家人的張迪等都以平常心對待自己的學弟學妹。
因為整個大清國的最高教育水平也不過如此,就是漢陽槍炮廠很多工人也都是不識字的。這些孩子都有非常強的動手能力,能夠很輕鬆地完成劉光利交給的任務,並且不時給劉光利帶來一些驚喜。去哪裡找這麼多有著很強學習能力,能夠舉一反三的技術工人?
張春對於圍湖造田的謹慎態度,讓顧明說不出的難受,但是他也看到了由於張春推動,整個張家嶺的實力正在突飛猛進。這使將來的圍湖造田更加穩妥。推遲圍湖造田的時間,也減少了張家嶺的資金壓力。
張春為了避免大家的急躁情緒,在學術廳連續講了幾天的系統論和工程控制論。以前雖然張春一直強調要系統地看問題,但是隻有這次的講稿才引用了後世的理論體系。
這讓所有的人都沉迷其中,因為它是一種方法論,幾乎適用於任何專業。
不過,顧明終究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他不折騰一點事情出來,日子會很難過。
所以,在張春慢慢整合蒙學堂的研究力量的時候,他就三天兩頭往雲龍鎮和漢口跑,連帶著袁定國也成天不在家。他要打通一些關節,為未來鋪路。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給張春弄一個官身,最好是武官,這種想法和辛寶久不謀而合。
這些事等張春知道的時候,基本已經敲定了。
第三十七章 搬離學堂
十月,新教學樓蓋起來了。並通上了電,精工組終於把北廣湖的水車坊裝上了水力發電機,只是核心裝置和材料都是花大價錢透過張揚氏從漢口買來的。這棟三層建築,連同鋼材和水泥,耗資巨大,連張揚氏都貼進去了一千多兩銀子。
張揚氏只說那是給麗質的嫁妝。
金雞嶺,張揚氏只帶走了貼身的四個丫鬟和一些僕人。以前老姐妹因為孩子都在幼兒園讀書,所以沒有跟著張揚氏到漢口,而是留了下來。金雞嶺由一個叫做張淦的小夥子代為管家,就等著麗質年滿十三歲正式劃入張家嶺。
金雞嶺因為田畝沒有進行分配,張揚氏還是堅持收八成的租子。要知道金雞嶺的四百多畝水稻地和張家嶺的種植方式已經改成了一樣,又有蒙學堂的學生幫忙,產量比以前翻了兩番還多。幾年下來,成為了張揚氏敢在漢口大肆擴張的底氣。
這些農戶因為張春答應劃入張家嶺後,按照張家嶺的農田分配模式進行土地分配和交租,所以還算安心。
教學樓通上了電,用上了電
《農業中路門面房》 第2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