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部分 (第1/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幾所蒙學被困於學費的家長們燒掉的。
“先在臺灣島上推行。”趙瑜很清楚他的治下哪裡窮哪裡富,“臺灣島上的幼童基本上都是六七歲就開蒙,出來後才十歲,既不能務農,又不能做工,閒在家裡也做不了什麼事,不如繼續讀書。”
陳正匯不再反駁,趙瑜說得的確有理,也有可行性。下面能不能推行下去,就要看他作為宰相的能力了。“那讀完小學,接下來呢?”他問著。趙瑜既然前面說小學畢業才能當個秀才,那離貢生還差一級,至少還要有一級學校。
“中學!每個縣都要有一所或兩所,如義學一樣為考試入學……其實就是現在的義學,三年制,學費同樣出自國庫。出來後,就是真正的貢生。”
“那再上一級就是大學嘍?”陳正匯問道。古代大、太相通,大學其實就是太學。
“別急……中學一檔我還沒說完。”趙瑜拿出一張紙,用硃筆塗畫了一陣,遞給陳正匯和盧明德。兩人一看,卻見是幾層重重疊疊的方框。最底一層寫著蒙學二字,再上一層的一個方框則是小學。但小學之上,卻是三個並列的方框。分別寫著中學、技術學校和士官學校。
“技術學校?士官學校?”兩人抬頭問著趙瑜。
“小學畢業後,想繼續升學的至少應該還有一半。不過中學人數要限制,錄取率不會超過兩成,那剩下的怎麼辦?所謂技術,比如說,會計、船長、造船、礦冶、土木工程等行當。你們也應該知道,現在這些方面的人才有多搶手,工錢開的有多高……”
陳、盧二人輕輕點頭。東海國中,一個普通的近海商船船長,年薪往往都在千貫以上,能駕馭遠洋商船的船長甚至都有分紅的權利,而國相陳正匯的年薪才不過萬貫,禮部尚書盧明德就只有不到五千貫。若不是他們有其他福利,甚至比不上一個好一點的老資歷的船長。至於會計、船大工、探礦師、還有木工、瓦工,這些工匠,只要有點水平,也個個都是幾百貫的年入。
“……但要是從學徒當起,沒有十年八年,是出不了師的。也就是因為難以出師,同時國中務農的收入也不低,要不然,不知會有多少人會跑來吃這碗飯。不過有了六年的強制教育,人腦子開了竅,再學起這些技術來,卻是得心應手。十年學徒生涯可以壓到三年就學完,你們說會有多少人來考這些技術學校。”
“開辦這些學校的費用怎麼算?還有……這些技術不能紙上談兵,要實際去做才能學會,現在官中也沒有這些作坊可以讓學生去學。”盧明德問道,能當上一部尚書,分析能力和判斷力自然不差,很快便看出開辦技術學校的難點。
“技術學校不由官中辦,讓那些工坊主去幹。馬林溪那邊,已經多次抱怨船工不夠,讓他自己開辦學校,允許他招收學生,簽下幾年的賣身契。他肯定會樂顛顛的去辦的。至於船長學校,那些船主、海商也不會吝嗇。不論是為了給自家培養人手,還是為了想辦法把大工、船長的薪水打壓下來,他們都會樂意去開技術學校的。”
陳正匯和盧明德聽著覺得有理,點點頭,把趙瑜的話囫圇記下,又問:“那士官學校?”
“這是為想從軍的學生準備的……”趙瑜說道:“此次不但學制要改,官制要改,軍制我也準備要改,不過這要跟參謀部那邊商議過再說。”
“官制要改!?”兩人大驚。
“沒錯!都要改!”趙瑜一口承認。離最後的決戰還有兩三年,在這段空閒的時間裡,他要把可能阻礙未來發展的制度盡力改正。東海新立不到十年,暴露出來的問題並不少。不過幸好,立國時日不長,此時改制,總比日後積習難返時再改要好。
第二十一章 文治(下)
宋宣和五年八月十三,癸巳。/*西元月】
臺南府。
舊日草木叢生的原野,已被一望無垠的良田所代替。經過六七年的開,臺南平原的糧食出產已經逐漸趕上了北方基隆和臺中。在這片方圓近一百五十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近三十萬東海軍民,人煙輻輳,交通便利,商旅不絕於途。就算放到大宋兩浙、江東,也算是望州了。
由於人口日繁,臺南府最近又把位於州府東南角的幾個鄉合併為一縣,由趙瑜親自起名為屏東。
屏東縣,在山與海之間,有一片剛剛開闢不到一年的田地。田野中能看到一束束尚不算飽滿的稻穗。無數稻穗組成了萬畝良田,微風拂過,千重稻浪,十里禾香,一派豐年在望的景象。
萬畝稻田被交錯的田壟分割,田壟有寬有窄。在寬闊
《大宋帝國征服史帝位(上)》 第14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