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一次科考任務 (第1/3頁)
滄海無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引子
——我們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
正文
有人說,到西藏無人區去探險的通常是三種人:失戀的、失業的、和失常的。
我不是其中任何一種,為了協助導師完成一項科研課題,我從北京飛到了海拔4300多米的昌都地區。當我走出有“世界上氣候最惡劣的民用機場”之稱的邦達機場的一刻,一雙腳終於實實在在踏上了這座從少年時代起就魂牽夢繞的、神秘而高冷的青藏高原。
課題組一行三人,我的導師杜培琛教授,58歲,國內資深的冰川學家,多篇學術論文被sci收錄;師兄韓松,導師的衣缽傳人、得意門生,27歲,明年即將博士畢業;而我名叫姚遠,22歲,研二在讀,是傳說中那種活潑好動、精力充沛的熱血青年。
如今重新整理聞經常會彈出這樣的頭條:“全球變暖,南極巨型冰山崩塌,冰川異變正在加劇”、“北極正在融化,30年後北極或將消失”、“格陵蘭‘海冰閥門’大開,一萬億噸冰山墜入大海”等等……光是看標題就觸目驚心,似乎電影《後天》裡的末日景象馬上就要變成現實了。然而事實上這些新聞報道並非全是危言聳聽,除了南北兩極之外,作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中國冰川大退卻”的劇情,也同樣正在這裡加劇上演。
人們通常說地球有“兩極”,但是在地質地貌學概念上,地球其實有“三極”,除了“南極”和“北極”之外,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是地球上當之無愧的“高極”。什麼是冰川?你可以理解為陸地上最大規模的、可以像河流一樣移動的固態水體。由高山降雪凝結而成,經過上百萬年的堆積擠壓,體量驚人,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著山體俯衝而下,一路切割大地、推平山谷、勢不可擋,具有移山填海、重塑地貌的可怖力量。
西藏的冰川面積,佔到了全中國冰川總面積的48%,然而,目前整個青藏高原的冰川正在加劇消融。科考界兩次冰川編目的資料對比發現,近十年間中國的冰川面積縮小了18%,冰川儲量減少了約20%。著名的喜馬拉雅山冰川群,冰川面積從1990年的8878*平*方公里,減小到2010年的7594平方公里,收縮了將近1300平方公里。衛星照片顯示,一些大型冰川正在逐漸分化為多支小冰川,而一些小型冰川,則正在從地圖上消失。像普若崗日冰川、40號冰川,這些曾經內地遊客可以親密接觸的網紅景點,現在正在一個個被環保部門宣佈永久關閉,變成了生人勿近的禁區。
導師這次主持的科考專案,是《藏東南地區冰川加速消融的原因及其對環境的影響》。課題組一行三人,五月份入藏,按照最初的計劃,是要趕在雨季到來之前進入世界公認的“地球上最後的秘境”——墨脫。
墨脫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在行政區劃上屬於藏東南的林芝地區,與印度接壤。發源于傑瑪央宗冰川的雅魯藏布江原本自西向東,卻在這裡猛然轉向,形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大拐彎,不但劈開崇山峻嶺,切割出了世界最大最深的峽谷——雅魯藏布江大峽谷,而且還在“大拐彎”的兩側,造就了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與無人區。這片地區自古以來就幾乎與世隔絕、人跡罕至,卻分佈著中國最神秘、最震撼的海洋型冰川群。西南季風攜帶著大量水汽穿越“大拐彎”洶湧而來,形成大量降雪,各處發育的冰川不斷彙集,造就了一個個遠離塵世、不為人知的大型冰川群,所以一直以來都是冰川學研究者夢寐以求的科考“聖地”。
然而,進入墨脫的道路卻非常艱難。
墨脫處在喜馬拉雅斷裂帶上,沿途都是山高谷深,地形環境複雜,暴雪、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非常頻繁,所以直到2013年扎墨公路修通之前,墨脫一直是全中國唯一不通公路的縣。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曾經投下巨資修建了第一條從扎木到墨脫的簡易公路,全長一百四十一公里。然而剛剛試通車不久,就被巨大的山體滑坡和泥石流切割得支離破碎,而唯一一輛開進墨脫的解放牌大卡車,在當地成為了永久的“文物”。
如今進入墨脫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從派鎮翻越多雄拉山,經背崩到墨脫;另一條是從波密翻越嘎隆拉山口,經達木到墨脫。我們這次墨脫考察的既定路線是:派鎮——松林口——多雄拉山口——拉格——汗密——背崩——墨脫。自派鎮往下,絕大部分的行程,大家要靠兩條腿在深山峽谷中徒步穿越。
在進入西藏之前,我們花了近半年的時間,為這次行程可能遇到的困難,做
《古格王國都城遺址》 第41章 一次科考任務(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