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頁)
熱帶雨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78:光明的中國(6)
李安民做焦炭多年,生意甚至做到了國外。在與李安民的交往中,李海倉瞭解到,相比流通業,焦炭行業更有利潤可圖。他動心了,揹著鋪蓋捲來到了李安民的焦炭廠,在那裡學原料選購、焦炭生產的全套工藝、生產管理和市場銷售。1987年春節,李海倉拿出20萬元,又向信用社貸款10萬元,和國有企業聞喜縣白水泥廠一起,成立年產1萬噸的聯合焦化廠。但當1000噸焦炭生產出來,銷售卻成了難題。臨汾、運城、西安、三門峽、洛陽、焦作、新鄉,李海倉跑了無數地方,可對方要麼只用機焦,要麼只用土焦。
今天是殘酷的,明天是殘酷的,可後天是光明的。很多人倒在明天的晚上,堅持到後天的,總能看到勝利的曙光。不言放棄的李海倉,帶著焦炭找到了河南濟源鋼鐵廠的廠長,最終這位廠長買下了他的全部焦炭。
李海倉打聽到南方焦炭價格更高,只是運輸有困難。他找到三門峽車務段,提出“運輸單位和焦炭廠形成長期合作,雙方共同出資建廠,也就是實現雙方的捆綁經營”的設想。車務段負責人聽了李海倉的想法,也對焦炭業的豐厚利潤產生了興趣,雙方各出資70萬元,成立了年產3萬噸的聞喜三鐵焦炭廠。以聞喜三鐵焦炭廠為依託,李海倉組建了三鐵焦化總廠,這便是後來山西省最大的民營企業——海鑫集團的前身。
像陳凱旋與李海倉不顯山不露水,他們的“出格”往往只是被詮釋為生存使然。所以,創業之初註定少為人知。之所以被歷史提及,在於日後的輝煌。不過,1978年不只是企業家們“隱姓埋名”式的開端,同樣也有改革的模板。他們的改革,在這之前就已經開始。但在這一年,他們的成功可以為人們理直氣壯的倡導改革提供一個有力的佐證。
這年,雖然吳仁寶還沒有達到紅遍全中國、登上美國《時代週刊》的極盛,可華西村已開始有了名頭。初冬,*部長張平化會同新華社和人民日報兩家新聞單位,部署在全國範圍內宣傳一批農村的先進典型,華西村被列為重點。新華社江蘇分社記者袁養和受總社之召赴北京撰寫稿件。第一篇報道《農民愛這樣的社會主義》由新華社向全國播發。第二天,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幾乎以整版篇幅刊出了此稿,頭版右上方配發了評論員文章。全國所有的省報(除臺灣外)和直轄市報,都在顯著地位刊登了這篇通訊。
華西村確實值得國內主流的媒體如此大張旗鼓的報道,因為這一年華西總計實現產值萬元,創造利稅萬元,人均分配水平達到220元;200多戶社員全部住進新蓋的瓦房,建成了當時連蘇南大部分縣城都還沒有的五層大樓,用來辦託兒所、中小學;糧食畝產達到2720斤,婦女生孩子或計劃生育動手術,給予假期,假期內工分照記,發營養費;老人或五保戶,不僅供應口糧、柴草、蔬菜,每月還發零用錢。
華西村的成就很大程度源於吳仁寶。這個外表慈祥的老頭,既是一個農村基層政權的領導者,又是一個鄉村公司的企業家。正是這個有著極強政治情節的農民企業家在1970年發動了一次膽大的舉措。1970年,政治環境對於非農業化的發展變得有利起來。當年9月在北京召開的*中央九屆二中全會透過年度經濟計劃,政府決定要加速農村現代化和盡力發展小型地方工業。並且在1970年召開的北方農業會議上,提出了增加農村基本建設和加速農業現代化的號召。 txt小說上傳分享
1978:光明的中國(7)
吳仁寶(左一)在田間勞作
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70年代初的中國,極左勢力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在農村,流傳著這樣一句口號:“幹農業,抓糧食,氣豪膽壯;幹工業,抓鈔票,偷偷摸摸,矮人三分”。極左分子把社隊企業視為“資本主義的尾巴”,掀起了一場反對社會企業的運動,“以糧為綱”的口號喊得震天響。在那個瘋狂年代,辦工廠無疑更是瘋狂的舉動。但在吳仁寶看來,農業本身難以積累到足夠的資金用來發展現代化,那麼就有必要“圍繞農業辦工業,辦好工業支農業”。
在造反派的監視下,吳仁寶北上天津,南下廣州,西去成都,調查市場,蒐集資訊。歷經三十天旅途輾轉,終於在市場上找到了國營工廠不生產,市場又需要的兩種產品——螺絲帽的模具“絲攻”和螺絲的模具“板牙”。他利用農村地廣人稀的地理優勢將廠子辦在了一片澤地中,周圍林木環抱,還讓人在工廠的四周築起圍牆,窗戶蒙上厚布,對外守口如瓶。就在工廠辦得熱火朝天之際
《奔騰入海的黃河》 第3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