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71章 白馬津之戰 博都哩受傷敗逃 (第1/3頁)

老木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商朝自盤庚遷殷都以後,挾地理之利,西有太行與山西高地可倚,東及東南邊有古黃河之天塹可憑,遂有三百年中興。

“津”字金文的左半部分是表示水域,右半部分是一個人,手中拿著一根長長的木竿,腳下踏著一艘小船。可見,最初的津指能行渡船的地方。後演變成能架橋的地方。

從豫州北往幷州,都必須由以孟津為中心的河段濟渡黃河,而自乾州南下通往兗、豫二州,則主要由靈昌至白馬間渡河。

這一時期,單單滑縣境內就有文石津、西津、延壽津、白馬津等數個黃河渡囗,其中白馬津渡口最大也是最重要的。

白馬津渡口之所以被我們熟知,是因為關羽關雲長。

東漢建安五年,關羽就是在這個渡口,萬軍之中斬顏良,成了袁紹、曹操官渡之戰的前奏。

這個世界隨著王莽侄子的王朝統治天下,沒了劉秀建立東漢,也就沒了三國時期,自然也就沒有了關羽關雲長的事蹟。

這個時期的黃河是在安陽附近,河北岸是黎陽津,河南岸是白馬津。白馬津與黎陽津其實是一回事,找到了黎陽津,也就找到了白馬津。

江毅粗略的算了一下這個世界的大致時間線,王莽的侄子王邑延續了王莽的朝代一百多年,繼而王朝又更替了四次,歷時近兩百年,再加上武朝統治至今二百九十多年。

若放在江毅前世的那個歷史,此時應該剛剛結束南北朝並立的局面,進入隋唐時期,應該還沒到唐朝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時代吧。

說回正題,博都哩孛幾一心要滅乾州,他選來選去選到了滑縣境內的渡口,北渡黃河,進入乾州。

白馬津渡口也就成了他運送物資與騎兵過河的主要渡口。

此時正值春汛時節,來自青藏高原的冰雪消融是黃河春汛的主要原因,渾濁的黃河水裹挾著大量泥沙翻騰東流。

草原異族哪見過這樣的大河,而且還得踏著不斷上下左右顛簸搖擺的浮橋渡河,別說走過去了,腿軟的能站起來已是不易,更何況還要將大批車輛物資運到對岸。

博都哩孛幾也是鬱悶,看著這寬寬的黃河和翻騰的河水,他心裡也犯怵。遂向當地人打聽,有人告訴他黃河長年如此,只是近期春汛,河水大了一點而已,他們都是這樣踩著浮橋過河的。

浮橋是一艘艘小船綁縛一起,鋪設厚木板而成,很是堅實,會隨著河水的漲跌升高或下落,可行車騎馬。

在博都哩孛幾的呵斥與驅趕下,一隊步兵戰戰兢兢的走過浮橋到達了對岸,這才稍安了大軍的心。

於是博都哩孛幾便安排一隊數百名騎兵過河,以為大軍的先頭部隊,搶佔對岸灘塗高地。

於是這數百名騎兵顫顫巍巍的踏上了浮橋,緩步慢行,在眾人的注視下抵達了對岸,剛要駕馬衝上對面河床外沿的高地,卻見高地上突然出現了許多著綠色軍服計程車兵。

個個張弓搭箭,對著幾百騎兵就是一通急射,還沒做出反應的數百騎兵瞬間紛紛落馬。

對岸的博都哩孛幾遠遠的看著自己的一支人馬瞬間被滅,頓時火冒三丈,急令騎兵快速過河,消滅掉對岸的伏兵。

靺鞨族騎兵大聲怪叫著騎馬踏上浮橋,向著對岸駛來,速度不是很快,但人數很多,浮橋上的騎兵如一條長龍。

十幾息時間,騎兵前端已經抵達對岸,迅速散開,向河床外圍的高地發起衝鋒。

城牆上的馮鐵山一看,這不就是大元帥經常說的“添油戰術”嗎?敵軍排成一隊而至,根本來不及展開,況且又是打馬仰攻,這就是排隊送死的節奏啊。遂,令旗揮舞,高坡上的人民軍弓箭手又是箭矢如蝗般射出。

一騎騎行下浮橋的靺鞨族騎兵,來不及打馬加速衝鋒,便被一支支神臂弩箭射中,慘叫墜馬。

浮橋上的騎兵在後騎的擁擠中,只能一個個的上前送死。

博都哩孛幾一看這情形,也知陷入被動,及時傳令後騎停止,並後退,令浮橋上的騎兵退回。

馮鐵山見狀,想退回去?既然來了,就待這吧。

遂下令對浮橋上的敵騎發射兩弓木槍,兩架八牛弩“嗡嗡”響著,六支木槍朝著浮橋上的騎兵飛速射去。

浮橋上一隊擁擠的騎兵如何能躲避飛速射來的木槍,當即有幾名騎兵被木槍串在一起,這還不算完,但見木槍還絲絲冒著青煙,突然“轟隆”、“轟隆”六聲巨響。

伴隨著一陣陣耀眼的火光,火光附近的騎兵包括馬匹被炸的四處飛散,墜入翻騰的河

《再見應該怎麼回覆》 第71章 白馬津之戰 博都哩受傷敗逃(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