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一百章 (第1/3頁)

小麥s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栩送他們出了城門,看著時辰還早,索性去了宗正寺。

自從九娘疑心阮玉郎是崇王趙瑜後,趙栩就開始翻閱厚厚幾大冊的舊檔。從來不和親王郡王多來往的他,現在遇到三十歲朝上的宗室就要隨口搭訕幾句。這幾日他都在翻閱《宗藩慶系錄》。宗正寺修纂牒、譜、圖、籍,各有不同規定。一歲進錄,三歲進圖,十歲才能進牒、譜、籍。他細細翻著這幾十年各親王的子孫圖錄,將稍有可疑之處的名字另行摘錄,那些早夭永遠停在圖、錄上,更是特別註明,派人一一核實死因。

越查,趙栩自己都越來越有點怕。大趙至今已六世,自百餘年前太-祖黃袍加身,繼而一統長江南北,豐功偉績自不用多說。到太宗弟繼兄位,朝堂百姓多有疑義,什麼夜闖禁宮、牽機藥、斧聲燭影,謠言紛紛。太-祖一脈自此變成了宗室親王。太宗滅吳越,收漳、泉二州,亡北漢,雖然兩次北伐契丹失利,也算是戰功卓著。到了德宗無子的時候,朝上也有重臣勸諫過繼太-祖一脈,然而被官家和太后嚴厲駁回,最後過繼了德宗堂弟濮王的兒子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武宗皇帝,娶妻曹皇后。

武宗皇帝曾經三次入宮被作為皇子撫養,又兩次因德宗後宮生出了皇子而被遣返回濮王身邊。若不是德宗兩位親子都不滿週歲而病故,還輪不到武宗做太子。在宮內磕磕碰碰長大的趙栩,略一想,就覺得這兩位皇子死得太是時候。作為武宗的親曾孫,他熟悉的是史官記載:武宗仁厚,哭著留在濮王府,不肯入宮登基為帝,是被二府的相公們綁著抬到宮裡,由太后給他親自戴了冠冕,這才勉強登基為帝的。

武宗皇帝登基時都已經三十多歲了,皇子眾多。可惜先是長子忽然發瘋,接著二子元禧太子又暴病而亡,才輪到娶了曹皇后姨侄女高氏的成宗帝當上了太子。趙栩看著右邊厚厚一本記載著男女宗婦、族姓婚姻及官爵遷敘及其功罪、生死的《仙源類譜》,嘆了口氣:自己的親翁翁成宗帝,運氣實在也太好了。

趙栩將成宗帝兩位命實在不好的兄長一脈的子孫名字一一抄錄,才發現,那位發瘋的兆王子孫倒很昌盛,而元禧太子一脈,竟然止於圖,沒有能活過十歲的。他搖搖頭,嘆了口氣,將名單折了起來放入袖袋中,看了看漏刻,帶人走出宗正寺。自有那伺候的幾個小吏將他所用的圖錄一一歸置回原位,還忍不住議論一二:這《仙源類譜》、《宗藩慶系錄》、《仙源積慶圖》看得人可真不多。其他幾位少卿大人在任上,都只盯著玉牒鑽研,大不了看看各籍。燕王殿下真是盡責!

五寺三監走出來不遠,就是小甜水巷。趙栩沒走幾步,就覺得有人在跟著自己。他直往斜對面潘樓街路口那家鷹店而去,全汴京,這家鷹店排第二,沒人敢自稱第一的。

掌櫃的正在陪著兩個北方來的客商選鷹,小夥計跟著趙栩轉了一圈,看出來這位就是瞎轉轉,沒有買鷹的心思,也就自去收拾了。

趙栩走著走著,在一個大雕籠前停了下來。那裡頭放著一個大木盆,裡面還有零星的羊肉碎屑。籠子外掛著一個小木桶,裝著小半桶新鮮羊肉,插著一杆鐵夾子,看來是留給客人試著餵養。一隻老鷹正懶洋洋站在籠內的幹樹丫上,看見趙栩,傲氣不減,歪著腦袋睥睨著趙栩,似乎在說你愛喂不喂。

趙栩站定在雕籠前,和那鷹對視著彼此。旁邊有人輕聲喚他:“燕王殿下?”

趙栩側頭,看旁邊一個美人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正含蓄有禮地看著自己。

趙栩瞥了她一眼,又轉頭看鷹,還是鷹更好看些。

那女子也不惱,朝他福了一福:“民女張蕊珠拜見燕王殿下,殿下萬福金安。”

趙栩揮手讓上來的幾個隨從退了下去,也不看張蕊珠,只問:“一路跟著我來的就是你吧?”

張蕊珠的確是早早就等在五寺三監門口,一路跟過來的,便點了點頭:“聽聞殿下將赴青州招安,家父身陷囹圄,還求殿下救家父於水火之中,蕊珠不勝感激。”

趙栩點點了頭,淡然道:“本王職責所在,自當盡力而為。無需客氣。”

張蕊珠又深深福了一福,面帶憂色,似有話要說卻思慮要不要說出口。

趙栩看著鷹:“你有信要帶給你爹爹還是有話要本王轉告?”

張蕊珠泫然欲泣,咬了咬唇,看向趙栩:“還請殿下轉告爹爹,蕊珠在家日夜盼著爹爹平安歸來,請他保重自己。”

趙栩還沒來得及點頭,聽那婉轉嬌聲含著哽咽聲又道:“也請殿下此去珍重千金之體——”

《汴京春深筆趣閣》 第一百章(第1/3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