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9章:尾聲(二) (第1/2頁)
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再次免費,道歉的誠意。
………………
一個國家不能沒有敵人,哪怕是再不中用的敵人,也比沒有敵人要晚上至少萬倍,那既是《司馬法.仁本》中的: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國大好戰會不會亡其實要看是怎麼戰,若是空耗國帑的征戰,沒有取得收入,這一類的戰爭打起來確實是會越打國家越窮,搞得國內經濟崩潰,國民又因為沒有獲得戰爭紅利,變得全國哀聲哉道。
帝國打仗卻不是隻顧著好玩去的,屢次作戰都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可不是光為了“朕即天下”一個人的面子或是喜好。
看看帝國從崛起向外征戰都打了幾場戰爭,然後又從戰爭中獲得了什麼就清楚了,哪怕是被認為最為貧瘠的草原,因為發現超巨型的鐵礦和對牧畜業的發展,紅利就是比天還大。
對了,目前參與牧畜業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是每時每刻都有牛、羊、馬出產,可以作為肉食的牧畜自然是活生生的送回國內,然後宰掉成為市場上販售的肉食。馬匹也不是全部被用來在作為軍用,實際上因為帝國越來越不缺乏馬匹,稍微有點經濟條件的家庭都能買上一匹代步,差別就是馬的品種和質量怎麼樣了。
針對南邊的戰事產生的紅利更是巨大,嶺南開發了十幾年,因為國家有意識地進行投入,那個地方開始由窮山惡水向魚米之鄉發展。根據統計,嶺南的糧食出產量至少佔了全國的百分之四十五。其實這個已經是比較誇張的資料了,畢竟嶺南也就是帝國的二十分之一的領土,卻是提供差不多一半的糧食出產量。不過,誰讓嶺南那邊可以一年三熟來著?
需要說一個實話,嶺南雖然是一年三熟,但是……天地良心啊,一年三熟的稻米吃起來口感真的不怎麼樣。
帝國崛起於南方,因為執政階層基本是以稻米為主食,著實是改變了上層社會的飲食習慣,但關於對小麥的需求其實是一年比一年大,導致的現象就是帝國出現了實際上的分裂……唔?不是什麼分裂,就好像是豆腐腦鹹黨和甜黨的區別那樣,出現了稻米黨和小麥黨(麵食)的爭論兩派。
現在是個什麼情況?差不多就是長江流域包括以南種的全是稻米,關中和中原、北地有條件就絕對會種小麥。
也就是絕對興盛的年代才有那樣的講究了,要是戰亂或者窮苦年代,草根、樹皮什麼的是小意思,餓極了連土(觀音土)都得吃。
實際上帝國也真的是開始在走向正規,有向吃貨民族發展的趨勢,特別是炒菜出現和香料普及,各種花樣的食物開始走上了餐桌,只有那麼一點是沒有改變的,既是分餐制。
華夏民族在西晉之前,哪怕是西晉之後,其實都是使用分餐制,是到了蒙元才算是終止了分餐制,誰讓那個時候是“崖山之後無中國”呢?講的不止是亡國滅種,還是文化上全面的斷層。
真的是各種各樣的食物都在走上餐桌,俗一點叫水裡遊的、陸上跑的、天上飛的,建制就是海陸空只要能吃的就能被做成美味的食物,進入到人們的肚子裡。會有這樣的事情與一項事情有關,那就是人工冰塊的產生。
人工冰塊是啥玩意?就是用硝石搭配其它東西製作的冰塊嘛,不懂的話會覺得異常的高、大、上,可是懂了之後真心是沒有什麼難度。
有了冰塊作為保險,再有人挖空心思實驗啥玩意能夠更好的保險,吃貨民族在吃這一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遠……
似乎因為強盛讓整個帝國開始有了披靡之風?這點也正是呂哲和一些有識之士最為擔心的。那就牽著到了“忘戰必危”的真理了。
一個國家真的需要擁有敵人,多少強盛到沒有任何對手的國家,他們就是因為缺少對手自己走向了毀滅。
呂哲採取的方式是,雖然能夠一下子滅掉某個異族或是國家,但他選擇留了下來,像是東胡沒有被滅就屬於這種情況,但東胡只是一個過渡時期的產物。
遼東那個地方邪門得很,歷史上兩次孕育出了人數少卻彪悍無比的民族,既是鮮卑人和女真人。一次還更加的邪門,就是野豬皮打倒是不怎麼能打,可是野豬皮就好像是某個大神的私生子一樣,隔三差五有猛將良臣投靠不說,依靠俘虜來的奴隸大軍,再因為大明帝國內部的內亂,竟然能以不到連漢奸加到一塊不足一百萬的人口,成了中華大地的主人?不是邪門是什麼!
帝國上一次攻擊東胡看似順利,可是展現出來的隱患並不少,例如遼東那片地方並不太適合騎兵作戰,導致帝國的精銳騎兵很難有用
《大秦之帝國再起沙雕動畫》 第1109章:尾聲(二)(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