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54部分 (第1/4頁)

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式後勤配備真是世界一流,幾乎挑不出一點毛病,可是乘客們的心卻仍然懸在半空中,好半天落不了地。

眼睛一閉下了船,眼睛一睜上了岸。

強渡怒江

想象中的惡戰沒有發生,因為衛立煌已經用特種部隊為“最弱軍”鋪平了道路。

強渡之前,遠征軍在岸邊建立了炮兵陣地,一水兒的榴彈重炮,往那裡一擺,日本人的炮夠不著,它卻可以準確無誤地完全摧毀日軍江岸防線。

經過火力清除,當強渡正式開始時,岸邊已沒有什麼日軍,第一批渡江部隊僅兩人傷亡,就順利地攻佔渡口陣地。

滇西遠征軍由此士氣大振,“恐日病”也一掃而空。

最艱苦的行軍

滇西反攻正在朝著衛立煌預計的軌道走,即先易後難,越來越難。第二十集團軍過岸後,就被高黎貢山擋住了去路。

第五十六師團算準了你要從這裡過,因此在險要處修築了很多據點群用以阻擊。在這樣的地方作戰,山高路隘,到處都是陡坡,爬坡尚且不易,更別提展開兵力了。

令人頭疼的雨季又雪上加霜,連綿陰雨使得山路既陡且滑,大部隊只能喊暫停。

不停還好,一停困難更多。

負責後勤支援的美軍聯絡組起初認為,可以用空投來代替兵站補給,可是沒想到山地氣候十分複雜,說變就變,山高雨大,人在飛機上往往看不見地上的空投標誌,無法準確實施空投。

空投不行,能進入深山的,便只有騾馬,而那些山路,人既難行,騾馬也強不到哪裡去,於是補給時斷時續,難以為繼。

進攻中,要想打破僵局,最有效的手段無疑是迂迴包抄,而對於迂迴路徑,衛立煌早就選好了。

反攻滇西之前,他就在找一條繞過高黎貢山的秘道,但這在現有的中國軍用地圖上找不出來的,大概日軍地圖上也不會有。

怎麼辦呢?衛立煌想到了空中偵察。

以前是沒有這種條件,如今不一樣了。在提出申請後,遠征軍航空隊即飛到高黎貢山上空進行拍照,那時尚未進入雨季,視界沒有障礙,結果僅僅兩週後,一張高畫質地圖便繪製而成。

在這張高畫質地圖上,隱隱約約真的有條山路綿延其間。

幕僚去民間查證,查證的結果,卻是從來沒有人走過這條路,年輕一輩沒有,年老一輩,甚至上上幾輩也沒聽說過,只是在少數民族口耳相傳的故事裡似乎有這條路的蹤跡。

衛立煌認為有門,少數民族缺乏文字記錄的技術手段,嘴巴里傳下來的就是歷史,而且從地圖上看,這條路沿途並非絕地,是可以透過的。

選定路徑後,衛立煌便通知遠征軍航空隊,要求不再派飛機在那一帶飛行,以免引起對方注意。

迂迴部隊,選定的是第五十三軍,那支原先大家眼中的“最弱軍”。

世上沒有天生的廢才,只取決於你會不會用。南昌會戰後,第一〇六師團不僅擺脫“最弱軍”惡名,而且還在第一次長沙會戰中衝破了四個中國軍組成的防線,薛嶽被迫調上第七十四軍才得以穩住戰局。

到了第五十三軍身上,道理也是如此。

過了江後,“最弱軍”奪得首功,精神頭馬上大不一樣,臉上再無憂愁頹唐之色。

明知迂迴是項受苦受累的活,全軍也高高興興地接了下來,軍長周福成派先鋒師前去開路。

這一走才發現不是一點點受苦受累,那竟然是整個滇西反攻中最為艱苦的行軍。

沿途地滑坡陡,更有甚於其他地方,一路行去,就沒有能直著腰走路的時候,唯一的好處也許就是荒無人煙,連日軍也想不到它。

在翻過標高四千米的高黎貢山主峰後,先鋒師來到了山後。

但這時,他們卻又犯了過去常犯的那種毛病,發現山後日軍據點很堅固,師長軟了一把,又退回主峰。

這一退不要緊,幾乎把第五十三軍推到了覆沒的邊緣。

經過一路行軍,官兵把身上帶著的糧食都吃光了。山頂雲霧滿天,飛機沒法空投糧食,大家只好跟第五軍過野人山時那樣,挖野菜和竹根充飢。

滇西山上山下的溫差很大,強渡怒江時還汗流浹背,在主峰上卻如臨嚴冬,就算穿著厚棉衣都冷,一下雨更要命。

從保山出發時,官兵穿的都是單衣,頓時凍得渾身直哆嗦,有的人外面套了一層美式膠皮雨衣,但是雨衣潮溼後貼在面板上,同樣寒氣襲人。

《一寸河山一寸血林勁粵語播講》 第154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