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前院 (第1/2頁)
岸易通易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愛書網"網站訪問地址為
朱家老房子坐北朝南,“日”字型結構,是由前後兩個院落組成的深宅大院,均為土木結構。
這套院落位於上丘村東臺北街中間偏西的位置。
老房子究竟是何時建造已經不得而知了,居老朱說,至少也有一百多年了。
這一條東西大街上,居住著十七八戶人家,每一家門前的牆根處,幾乎都擺放著比較方正的大石塊,這就是人們一日餐三的飯桌,有三四家還餵養著不同毛色的看門狗,在大街上晃來晃去,尋覓食物。
儘管每家南牆外面靠近街道的地方都是豬圈,散發著噁心的臭味,但是,人們習以為常,已經忽略不計了,一邊吃著香甜的粗茶淡飯,一邊大嗓門地高談闊論,東拉西扯。
有時候也會湊合在一起,分享著某一個家庭廚師做出的稀罕菜食,或各色美味。
吃完之後,嘻嘻哈哈,買著四方步去生產隊裡報到上工。
朱家後面是最後一條街道,因為這條街北臨深溝,又不寬敞,所以,這條街就居住了三戶人家。
最東邊人家的屋子裡還有暗道,抗日那個年代挖成的通道,可以臨時藏身,也可以通往北邊河溝或者向其它方向逃生。
老房子所有牆體都是由土坯、石塊和表磚組成的。石頭壘砌根基,土坯壘牆,外牆加一層表磚,勾上白色灰縫,內牆用和好的麥秸泥抹平。
屋頂搭上大梁、檁條和椽子,大梁兩端由木柱或石柱架起,再在上面鋪上一層杆草、秫秸或者葦蓆、葦箔,然後在房頂上面蓋上足夠厚的沙灰漿,由二三十人分成三四排,站在攤好的砂灰漿上,用打房子木板打至結實,裝上房簷和流水瓦口,土木房子都是這樣搭建起來的。
門窗都是由木匠做成的木質方格窗戶。門上加上門栓和搭吊,窗戶貼上窗花紙。
從外面看上去最為威武的要屬朱家的兩扇木製街口大門了。
門栓雕有形象逼真的鐵龍,門樓下面懸掛著木質四方形,底座上安裝一盞煤油燈的燈籠。
四方空間由紅黃綠藍,各色彩紙貼上而成,彩紙上貼著各種花鳥,吉祥用語或五花八門的成語謎語,尤其是在過年的時候,顯得更活波典雅,五彩斑斕。
後來又發明了轉燈,改造後的燈籠,各色圖案在空中旋轉,像是空中樓閣,又像是海市蜃樓,吸引不少看客駐足觀賞。
漆黑大門上貼著兩個手持利劍的武將門神尉遲恭和秦叔寶,兩邊是青石刻成的一對石獅,分別把守在大門兩則,顯得尊嚴而肅穆。
朱友康餵養的一隻體態豐盈的大黃狗,也經常把守在門前,更增添了幾份威嚴。
前院臨街,南屋是朱友康奶奶的居室,因為這裡臨街,大人們警戒性很高,都會選擇可以隨時聽到外界動靜的地方居住。
南屋除了東邊留出一大間做臨街大門以外,西邊還有四間,街門西牆隔壁一間是奶奶臥室,往南邊開有一扇窗戶;臥室西邊是三間房,一間做飯,兩間是碾棚,家裡人和鄉親們都在這裡碾米磨面。
閒餘時,這裡還是村裡最熱鬧的聚集地,一群男女老幼都會在這裡東拉西扯,場面十分熱鬧。
這裡也是朱友康奶奶行善的地方,一到晚上就會有信仰宗教的人們前來求神拜佛,打問吉凶。
緊挨著碾棚往北是和西屋相通的兩間磨房。這裡是人們磨豆腐、做炒麵的好地方。小時候這裡就是孩子們享受的天堂。
那年代生活條件跟不上,在這裡可以吃上平時家裡沒有的食物。
比如,把山藥面蒸成窩窩頭,然後再放到碾子上碾壓成山藥麵餅子,這餅子就著大蔥韭菜非常好吃,或者拿回家蘸上醋蒜,味道更加鮮美。
沿著磨房往北隔壁就是老朱家的廚房,儘管在當時距離碾棚和磨房很近,牲口垃圾的味道十分嗆人,但是,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後來還把廚房留出一小間作為孩子們居住的地方。
廚房一間,在上邊的檁條下綁著一個繩子,繩子下面掛著一個只有大人才可以夠得著的芭蕉籃子,籃子裡面放著蒸好的乾糧。其實也就是山藥蘿蔔或玉米麵高粱面窩窩頭,有時家人忘記蓋上籠布,結果把乾糧吹曬的比石頭還硬。
只要遠遠聽到買油的“當——當——當——”鑼聲響起,小孩們便會興奮不已地往家裡跑,夠不著盛乾糧的籃子,就千方百計找凳子椅子,站上去拿出乾糧,一溜煙地向發出鑼聲的地方跑去。
賣油的一般脾氣都很好,因為誰都知道那時候是多
《蓬州關帝廟》 第十章 前院(第1/2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