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125部分 (第1/4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分好之後,大家開始著手準備各種講稿,印刷會議檔案。

在忙忙碌碌間,聖誕節翩翩然到來。

一六四、敢告雲山從此始

1907年聖誕舉辦的這次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成立大會,在中國科學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只要當時的參會人員後來還在科學界混飯吃,幾十年後,都成為各自所在科研院所的鎮山之寶:逝世以後,訃告裡面也少不了“我國某某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華某某學會創始人之一”的頭銜。

更讓人津津樂道的是,無論是一夜之間成立學會的數量,還是參會人員後來當選首屆中華科學院院士的數量,都是一個令人歎為觀止的數字,可以在科學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以至於這場“百會司建”的盛會,在科學界的美譽度直逼文化領域三顧茅廬、四相答花、五子登科、七步成詩、八仙過海等的故事。

在晦年,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成立八十週年之際,《中國科學》雜誌社特意組織一批記者,專訪了十多位相關的科學家,用特刊的形式紀念當年那場盛會。其中,題為《敢告雲山從此始》一文是採訪我國化纖工業工程的開拓者和組織者、中國化工學會創始人之一吳匡時院士的。吳院士因為發現包括尼龍、肪綸、滌綸在內的數十種化學纖維,被國際學界譽為“化纖之父。”並被授予1940年諾貝爾化學獎,更是當時碩果僅存的幾位親身與會者,所以他的訪談最為引人注意。現在特摘錄部分於下,以饗讀者:

八十年前的今天,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在內的四十五家科學組織在倫敦同時宣告成立,揭開了中國科學技術全面發展波瀾壯闊的序幕,也為今天華夏科學昌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八十年間風雲變幻,中華大地日新月異。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更加懷念八十年前那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科學盛會。

在北京冬日睛和的午後,《中國科學》記者一行來到化工研究所寓所內,拜見了德高望重的吳匡時院士。儘管吳老已經是一百零七歲高齡,但依然話語清晰、思維敏捷。在他回憶的指引下,大家一起回到當年那段崢嶸歲月。

記者:吳老,今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成立八十週年。為了紀念八十年前倫敦的那場盛會,我們《中國科學》準備製作一期專刊,向當年的與會者致敬。我們認為吳老作為當事人之一,您是最有發言權的,所以今天我們冒昧前來打擾,還望吳老賜教。

吳老:呵呵,能夠和你們這些年青人一起回憶八十年前的那段時光”我也是榮幸之至。

記者:八十年前,也就是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那時候吳老您正在法國讀書吧?

吳老:嗯,不錯。那時候我還是24歲的小夥子,跟你們差不多。不過你們已經工作了”我還在法國巴黎中央理工大學裡面讀書。你們知道,清朝末年我國教育非常落後,跟現在不能比,通常十歲左右才上小學。這樣一來,上到大學就得二十多歲了。

記者:巴黎中央理工大學成立於1829年,是法國知名的工程師學校之一。在當時中國教育水平普遍落後的情況,吳老能夠就讀於這樣的學校,足見您天資聰穎、學習刻苦。

吳老:我能上這樣的大學,關鍵不在我有多聰明、有多刻苦,而在於因緣際遇。我父親吳宗鐮”字拖清,號景周,是清朝的監生。他早年就讀於上海廣方言館、北京司文館,學習法語和俄語。畢業後就出任使館的翻譯和隨員。在二十世紀初,曾先後擔任駐法使館秘書、駐西班牙使館代辦、英法比意德五國留學生監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我在上海廣方言館畢業後,才來到法國上大學。

記者:即便如此,當時能在法國上大學也是很了不起的。據說,在成立中國科技學會之前”您和俞司奎俞老、利寅利老、李景稿李老等人曾想組織一個學會?

吳老:是的。那年夏天,同樣在法國學化學的希司兄(李景稿)深切體會到學術團體促進科學發展的積極作用”便找到我們幾個,準備成立一個專門研究化學的組織。當時交通和通訊都不方便,留學歐洲的人也少,再加上我們毛頭小子根本沒什麼號召力,只有透過同學、同鄉和朋友之間的相互介紹,經過小半年的努力,才勉強湊足十來個人,預備聖誕節在巴黎成立“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

記者:後來呢?

吳老:到了十月間,我們獲知百熙先生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要到歐洲來,大家都非常高興,便準備邀請他參會。你們也知道,百熙先生從1898年開始便發表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響的論文,並先後

《重生之大科學家全文閱讀》 第125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