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足跡 永久書架

第8部分 (第1/4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筆趣閣小說www.biqugexs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捨得之間(2)

企業獲得合理的利潤後,納稅是企業以“舍”取義的最直接形式,體現的是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政府透過稅收,調節社會資源,稅收體現社會公平,同時也為企業營造出更為良好的適宜發展的社會環境。

當我們的許多企業每年為偷漏稅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西方發達國家的納稅意識已經融入每一個國民的意識裡,成為企業和個人自覺的行為。當然,這種結果,與數百年來的制度建設和管理約束分不開。但到了現代,納稅已成為西方企業和商人對社會負責的表現形式,尤其是那些商界的領袖人物。

美國現任總統布什在競選時,為了得到美國中產階級及富豪群體的選票,在競選演說中承諾,一旦他當選美國總統,將大幅下調遺產稅。這對那些富人們來說,應該有足夠的誘惑力,因為美國遺產稅的稅率很高,一個人死後留給後代的財產,很大一部分會被國家以徵收遺產稅的形式拿走,頗有些殺富濟貧的味道。出乎意料的是,布什當選以後,美國的四十多位大富翁(包括比爾?蓋茨的父親及被我們冠以“金融大鱷”惡名的索羅斯)聯名給布什總統寫信,竭力勸阻他實施降低遺產稅的動議。理由很簡單,如果降低了遺產稅,國家就會減少稅收,美國國民的教育、醫療等福利自然會受到影響,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社會的平衡。

按照我們的眼光,這些美國富翁是不是太傻了?細想起來,其實不然。表面看,他們的行為是其社會責任感使然。究其內涵,他們的責任意識,將會使美國社會保持穩定和平衡。他們自己收穫的,也將是十分良好的生存環境。

基於這種認識,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自覺納稅是發達國家企業和個人的常態了。

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是誰?

連續多年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世界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在數十年商海沉浮中,始終堅持一條人生準則: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說,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來比擬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能夠在世上幫助他人,對他人有貢獻,是內心的財富。金錢的財富,可能變化很快,只有人家已經得益的真財富,才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

2005年初,當他在接受香港《亞洲週刊》雜誌採訪的時候,他說心中還有“第三個兒子”。眾所周知,李嘉誠有兩個兒子,長子李澤鉅是長江集團副主席及董事總經理,次子李澤楷是電訊盈科主席。那麼他所說的“第三個兒子”是誰呢?就是他在1980年創辦的“李嘉誠基金會”。他對基金會如此傾注感情、悉心培養、不斷投入,就是想讓這個“兒子”不斷成長壯大,造福他人。他說,我就算把財產留給兩個兒子,他們也只是多了一點兒。我著力培育‘第三個兒子’,是想讓更多的人得到多一點。李嘉誠告誡所有人,李家的家族成員或基金會的任何其他成員不能在基金會獲取任何利益。

扶貧、醫療和教育,始終是李嘉誠最為關心的公益領域。他以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用長期的資助和資源投入改變現今社會對貧窮的冷漠感,喚起全社會的關心潮流。他認為就醫能夠令社會進步,醫療是一種關懷。他曾為跨代的貧窮現象感到難過,認為解決這一問題,要從教育方面著手,他希望“我們每一個不同的人,都要思考自己不同的助己助人的辦法”。

李嘉誠的“第三個兒子”誕生以來,已捐出及承諾捐出的款項超過數十億港元,並在全球搭建起了公益事業的平臺。基金會推行了一系列的醫療扶貧計劃,包括為殘疾人裝配義肢、掃盲復明行動和為兔唇孩子免費做手術,同時還在全國對貧苦無助的晚期癌症患者施行“寧養醫療服務計劃”。2005年,他把投資多年的一千七百多萬股的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普通股份出售,將此筆約78億港元(摺合約10億美元)的收益悉數撥給香港李嘉誠基金會及新成立的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

李嘉誠的事業有兩個,一個是“賺錢”的生意,另一個就是“不斷花錢”的公益事業。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說:“在鉅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所以,他幾乎捐出了所有的財產共計億美元,興辦了3500家圖書館、各種學校和教育機構。比爾?蓋茨到目前已經捐贈了240億美元建立慈善基金,並公開承諾,在其百年之後,只給自己的孩子留很少的一些財產,餘者悉數捐贈社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慈善總會70%的捐款來自海外,內地富豪的捐款不到15%。許多國家富人捐款佔個人收入的30%,中國則佔1%不到。

《貴在流動是什麼意思》 第8部分(第1/4頁),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